秀水街是中國北京使館區附近的一條丁字型的街道,在這個街道上,有很多的大小店鋪擺滿商品,甚至因為販賣仿造世界精品名牌的贗品而「聞名」。我前陣子去北京秀水街時,發現有家銀行居然也在分行的門口擺起攤子,推動一些貸款服務,和其他的小販擺在一起主動接觸客戶,很有意思。中國的銀行發展愈來愈日新月異了。銀行過去在中國採衙門之姿,和消費者保持距離,但是中國為了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關係,銀行的發展也逐漸走向開放之路,所以現在中國的銀行發展,開始站在客戶需求端思考。其實在中國,有些個別銀行的發展,甚至超過台灣大部分的銀行。台灣至少有7家銀行在中國發展超過兩年,可是沒有一家變分行,台商在中國發展好比是金融資源的孤兒,從融資角度來說,無法得到完整照顧。不開放台灣的銀行到中國去賺錢,其實是缺乏眼光,沒道理的。聯合國有項研究發現,資金永遠是往獲利高的方向流動,台灣要把自己創造成獲利最豐的地區,金流才會進來,若一味管制,是無法成為高獲利的一塊磁石,吸引全球熱錢進來。這幾年下來,有關於兩岸議題,或者是兩岸金融問題,政府是最大的絆腳石,所提出的管制措施其實沒有發揮管理的效應,一味限制的結果,造成企業紛紛到檯面下尋求解套,以各種方式去中國發展,反而成為管理上的死角。不論國家、企業或個人,大家都在追求提高競爭力,藉由發展核心價值,作為在市場上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很重要的是,為政者應該思考:沒有競爭,哪有競爭力?競爭力不是靠著保護措施、限制發展的氣氛下茁壯的,而是提供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讓想要競逐的企業在這種公平、開放的環境下,找到自己生存下來的利器。帶領台灣走向現代化之父李國鼎,就是對台灣企業發展競爭力頗有見識與作為的經濟大老;他在世時,我剛好在政府機關參與賦稅改革。在為國家的未來定調時,我看到一群像李國鼎先生等經濟元老們思考台灣的經濟要「求均」,還是「求發展」?他們不停在這兩個目標去考量,畢竟,這兩者在執行上是會衝突的。後來,大家主張決定先求發展,讓國家先富有起來,引導國內的儲蓄到投資的方向,這樣投資的資源較豐富時,所有相關產業就會欣欣向榮。當時在國際貿易的發展策略中,亞洲四小龍為什麼能迅速發展?因這些國家採取「出口擴張」策略,鼓勵產業多出口、積極賺取外匯,進而快速累積資本。由於市場是開放的,所以跟國外環境就磨練出競爭力。反觀當時有些國家採「進口替代」,加強發展輕工業等方式取代進口品;由於強調發展自身的產業,所以市場是封閉的,無法激發企業競爭力,30年前採取此做法的中國、印尼和巴基斯坦,因市場自給自足,無形中畫地自限,所以當時在國家發展上缺乏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