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電子業被討論的話題,就是庫存問題。就以台積電為例,7月27日,台積電總執行長蔡力行於法說會表示,存貨問題將影響台積電第3季營收表現,預期本季營收將較第2季持平或下滑3.8%,客戶調整存貨的動作會持續到第4季,原預期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成長8%到12%,看來恐將朝8%靠攏。對於庫存問題是否會延續到明年第1季?蔡力行說:「目前還看不清楚。」存貨是要成本的。只要公司存貨多放一天,那麼現金支出就多花一天。但自從許多企業採用即時生產(Just in time,JIT)的方式後,就將存貨的持有時間降到最短。由於JIT大部分被應用在生產體系,一旦前置時間抓得太緊,原物料與生產將無法正常銜接,更糟的是,客戶可能就一去不復返。為了維持一定的營運活動,大部分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存貨。美國沃爾瑪百貨(Wal-Mart)所建立的電子交換系統,使供應商得以與公司的電子編碼系統相連結,如此,當零售店的產品存貨降到預定水準時,供應商就會自動把預定的供應量送至沃爾瑪的店家或配送中心,結果是沃爾瑪的存貨空間只占10%,遠遠低於其競爭對手的25%,其坪效更比同業增加了30%,甚或一倍的銷售額。一般庫存成本涵蓋庫存品的老舊、利息損失、運費支出、保險費、倉儲支出等,約占庫存金額的25%,有時甚至更高。除非企業十分確認這個存貨是稀有財,不進貨會危及企業經營,不然避免任何存貨囤積。所以,應先出清存貨到少得不能再少的程度,再做訂貨。企業常以多買或多生產一些備用,以備不時之需為藉口,如此日復一日的做庫存,卻讓企業支出增加。從企業的生產物料到辦公物品,是否真的需要存貨?若需要,多少存貨是必要需求呢?價位取得與存貨是否有利?有沒有可能由供應者來做存貨?存貨管理關係著企業成功、企業與客戶的關係,因而必須建立在貨物供應者與需求者的相互了解。費用的節省往往需透過企業與客戶間,對存貨水準需求的充分溝通。一個有效率的方法將是,持續及時而定期的存貨管理會議,討論相關存貨問題的發生與解決方法,以求以「夥伴」的關係共創雙贏,進而避免存貨調整的問題發生。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的存貨系統,掌握確實消耗量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存貨觀念的教育應從存貨使用端開始,教導管理人員觀察流程、消除存貨等浪費、學習少量而多樣的生產模式,並推廣到硏發、銷售、上下游廠商,讓供應鏈暢流,創造最大的價值與獲利,而非只是專注在倉庫管理。存貨管理人員,應隨時謹記以下兩個重點:1.了解何時該下單:隨著庫存減少,你必須知道什麼時間點應該下新的訂單;當存貨到達需補充的程度,記得馬上補貨,以確保你仍然能滿足客戶需求。2.安全存貨:存貨應該維持在一定的標準,以免在新貨到達前,已沒有存貨或備料。企業已經朝更精簡有效的生產,讓每個生產所需的原物料在需要的確切時間放在一起。如此,製造不需要庫存及倉儲成本,庫存也就一點都不需留。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庫存成本發生,企業也可以對產品的標準與消費者的需要做結合、縮短生產與交貨期、訂立不受庫存影響的銷售策略、檢討預估生產代替訂單生產的可行性、做好產品種類管理等。精準存貨管理,降低存貨持有的期間,就是減少現金壓在存貨上的成本。(作者:美國費城大學企管碩士、ERA毅業國際顧問組織亞洲區負責人暨中華毅業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