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4日,在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宣示:「未來5年內,鴻海每年要成長30%,而『併購』將是重要的成長動能。」言猶在耳,不到一周的時間,鴻海就宣布併購數位相機大廠普立爾,並將它改名為普立爾光機電事業群。就因為有了郭台銘這一個富爸爸加持,短短的3個月之內,普立爾的股價,從41元一路飆漲,衝破60元,漲幅超過5成。兩個月不到,另一位電子業龍頭──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十幾年來的競爭對手—技嘉董事長葉培成,連袂出席證交所的記者會;施、葉兩人共同宣布:將出資80億元,合資成立一家主機板公司;未來,將結合雙方的自有品牌,擴大經濟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主機板業者。技嘉的股價,在宣布的當天就開出漲停板的慶祝行情;1個月後,技嘉的股價已經上漲了25%。
#@1@#華碩與技嘉的合作喜事宣布不到一周,花旗環球亞太區科技研究部主管陳衛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直言預測:若鴻海買下廣達,在亞洲將「所向無敵」,並將引發一連串ODM(委託設計)和EMS(電子製造服務)代工廠的合併風潮。雖然,面對這項預測,廣達馬上跳出來否認,但這項謠言卻已讓廣達的股價因此連續漲了4個交易日。「在股市裡,併購的議題對買方不一定有利,但是,對賣方卻肯定會有短多行情」,觀察台股併購議題多年的德信投信總經理儲祥生說。就像最近花了61億元的代價買下瀚宇彩晶三代面板廠的勝華,股價只漲了1成,反而不如口袋入帳36億元的彩晶,從9月初市場傳出消息,到雙方成交之後,目前的股價已經大漲了3成之多。這一連串的併購消息,看得所有投資人目瞪口呆。只是,能否從中間套利,卻是個大學問;同時,又該如何在超過兩千家以上的上市櫃公司中,找出下一波併購的標的呢?「很簡單,找出有實力併購的廠商,把它們想買的公司找出來就可以了」,儲祥生表示。
#@1@#首先,就是從併購的實力開始看起,也就是:誰有能力買公司。過去,台灣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尾」的民族性,帶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並造就了台灣經濟奇蹟。但是,面臨全球化競爭,市場上掀起一股大者恆大的趨勢。這股風潮迫使台灣中小企業主必須面對:「規模經濟不如人,公司就會虧錢」的生存壓力。台灣首富郭台銘就曾直言:在任何一個發展成熟的產業裡,只有第1名的廠商有錢賺,第2、3名只能賺小錢賠大錢,第4、5名有時賺有時賠,第6、7名之後的廠商,就只有等著被併購。「因此,能夠併購同業的,通常都是在產業地位前3名的業者」,非常贊成郭台銘看法的花旗環球證券硬體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說。過去兩年,台股發生重大併購事件,幾乎都是產業排名前3大的企業發動。好比是晶圓代工的聯電、面板大老虎友達、電子十哥中的鴻海、仁寶、明基、華碩、光寶等,這些大企業都十分擅長以併購來擴張版圖。「這些規模已經超過1千億元的巨人,若不採用併購進行擴張,成長的腳步將會趨緩」,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以企業追求成長的角度說明。法國巴黎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王嘉樞,則從傳統經濟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台灣的併購趨勢。他認為,市場越成熟的產業,都該透過合併的方式,回歸三大法則,也就是說,產業整合到最後,將只剩前3大。通常,一哥的市占率是二哥的一倍、二哥市占率是三哥的一倍;老四以下的廠商,除非轉做利基型產品、維持穩定獲利,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以華碩與技嘉的合作為例。經過這一次攜手,雙方在主機板市場的市占率就超過了4成,幾乎是鴻海與精英的兩倍。晶圓代工市場也是一樣,台積電、聯電與中芯三家公司的市占率,恰好就符合了產業的「三大法則」。也難怪,目前在筆記型電腦市場上擁有市占率第一的廣達,會傳出與鴻海合併的傳言,「有了鴻海的零組件實力,加上廣達的訂單,根本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楊應超表示。
#@1@#在產業大者恆大的趨勢,外加政府發布「企業併購法」的推波助瀾,另外一項加速台灣企業合併的因素,就是上市櫃企業滿手現金與低利率的融資環境。從2000年網路泡沫之後,企業界歷經一場經營體質的大考驗。能順利存留下來,並維持正常運作的公司,除了財務體質健全外,部分還握有高額現金。就以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持有超過40億元現金的上市櫃公司,就超過了50家,光是台積電,就有將近1300億元的現金。「如此龐大的現金部位,與其閒置放在銀行生利息,不如拿來併購或者投資公司,所創造出的利潤,都可能比定存利息來得高」,王嘉樞觀察。另外,台灣的低利率環境,也讓有意併購的大企業,能夠輕鬆籌資,「畢竟和銀行借來的利息更低,拿來買公司,比自己出錢來得好」,台大商學院教授湯明哲表示。
#@1@#有錢,不見得能玩出一場漂亮的併購。併購強調創造綜效(Synergy),所以,這些有買公司實力的大企業,如何藉由併購落實策略布局?對企業集團而言,這猶如一場拼圖遊戲,它們必須在策略藍圖中找到缺了的那一塊,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策略拼圖。併購確實已被大企業視為破解成長遲緩的一道良方。鴻海在過去兩年,就是靠著一路併購,營收規模從單季不到800億元,一路成長到單季至少1800億元以上的成績;相較於併購腳步遲緩的廣達,兩年前單季營收規模只差鴻海不到100億元,到今年第2季雙方的營收差距已經擴大到800多億元。只是,當這些大企業忙於併購,投資人豈能站著看熱鬧,坐失大好投資機會?如果,投資人能及早掌握這些電子大廠的策略藍圖,就可以找到下一波併購的標的。就以鴻海為例,從不起眼的連接器起家,直到今年營收將破兆元,郭台銘一直密切觀察市場的變化。2003年開始積極併購的郭台銘知道,零組件才是賺錢的根本,單純的組裝業務根本賺不到錢;所以,他併購公司,都是為了拉高零組件部門的業績。兩年前,鴻海買國,獲得了通訊模組的技術,藉此打進了筆記型電腦以及通訊產品的供應鏈;買下奇美通訊,為了得到手機研發能力;買芬蘭藝模及摩托羅拉廠房,則是要拿下諾基亞及摩托羅拉的訂單;這次購併普立爾,就是為了補足鴻海在光學元件技術的不足。
#@1@#未來兩年,郭台銘擺明了將在市場上繼續併購行動。除了持續找適合的零組件廠,郭台銘也大舉展開水平、甚至跨業的併購策略,從個人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到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 )的3C產業,並一路向汽車電子(Car)、通路(Channel)、數位內容(Content)等6C領域進軍。對投資人而言,該關心的是:究竟哪些領域將成為郭台銘下一波鎖定的目標呢?吃下了普立爾後,鴻海已跨入了數位相機組裝市場。接下來,它極有可能向上游整合光學零組件,尤其是決定成本高低的光學鏡頭,更會是首要目標,於是,大立光、今國光以及玉晶光等光學鏡頭廠,都可能是鴻海下一波鎖定的標的。除了光學鏡頭外,一直看好液晶電視商機的郭台銘,也和友達董事長李焜耀一樣,積極尋求向上整合面板零組件的機會。因此,包括了LED、彩色濾光片、偏光板等零件廠,不時可聞友達、奇美、鴻海,可能進駐的傳言。尤其是強調環保、節能的LED,更是鴻海欠缺的一環;所以,目前背後欠缺大集團支持的LED廠如李洲、一詮、百鴻等業者,都可能是鴻海瞄準的對象。此外,去年才買下台灣前三大汽車線材廠安泰電業的郭台銘,雖然坦承打進汽車大廠供應鏈的門檻比想像中高。但是,鴻海投入相關的技術與零組件發展的步調,並沒有放緩的跡象,其中,市場上當紅的衛星導航系統(GPS),相信郭台銘也不會在其中缺席。
#@1@#其實,郭台銘大動作的併購擴張手法,也帶給對手不得不跟進的壓力;在市場上,所謂「鴻海vs.非鴻海」的對抗,也越來越明顯。以主機板起家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宣布推動巨獅計畫後,一路從主機板延伸到繪圖卡、筆記型電腦、手機、遊戲機、液晶電視等領域。去年,更以併購和投資的手法,先後吃下網通廠亞旭,並入主工業電腦大廠研華。但是,太過集中於終端產品製造,未能掌握上游零組件,使得華碩在爭取代工訂單時,始終略遜鴻海一籌。「華碩唯一的方法,就是學鴻海,向上游整合」,金文衡觀察。類似華碩的問題,也出現在廣達、仁寶身上。廣達財務長李杜榮就坦承,在惠普、戴爾等國際大廠不斷要求降價的壓力下,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幾乎都是賠錢接單,因為,已經存在的生產線,必須有訂單填補。現在,廣達也意識問題的癥結,開始積極強化上游零組件的自主性,「像電池、軟板等零組件,都是廣達未來可能的投資的標的。」李杜榮說。而生產連接線的今總經理吳家鑫也坦承:「從年初到現在,確實有不少大廠找過我們談。」
#@1@#雖然,大廠併購的腳步越來越急促,但是,自認擁有技術、人才與訂單的小廠老闆們,願意被併購嗎?「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集團作戰的時代已經來臨。」過去幾年,從一家印刷電路板廠,努力朝向電子代工廠轉型的雅新董事長黃俊恆點出市場趨勢。再者,「員工分紅費用化」也讓小公司的日子愈來愈難過。因為,少了吸引一流人才的誘因,直接衝擊它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道。於是,找個具有資金與訂單實力的富爸爸作靠山,也成了這些小廠們的重要出路。事實上,這樣的現象早已在台股上出端倪:從今年以來,只要沾上富爸爸併購概念股的股票,股價的漲勢都比少了靠山的小公司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