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領導人峰會協議通過規模高達七千五百億歐元的歐盟經濟復甦基金計畫,資金來源為以歐盟名義發行七千五百億歐元(約合八千六百億美元)的聯合債券,執行歐盟史上最大規模的刺激方案。其內容十分佛系,歐盟經濟復甦基金將向歐盟成員國發放三千九百億歐元的救助金,重點在於救助金不需要償還,剩餘的三千六百億歐元則為提供低利貸款,一部分配合未來七年高達一兆歐元的預算,執行綠色刺激計畫。歐洲也跟上全球撒錢、舉債的流行活動。
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此時也深怕花錢冠軍的寶座被搶走,國會正研擬一兆美元起跳的新一輪刺激方案。訊息面指出,眾議院議長預估約需花費一.三兆元,穆迪機構則預估約一.五兆美元才夠用。刺激方案飆高就好的一面而言,代表民眾快速得到財政援助,但就壞的一面來看,美國必須大幅舉債支應資金需求。據財政部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六月支出就高達一.一兆美元,而去年同期僅三四二○億美元。不論美國國會最終通過的是哪一種版本,肯定都是天文數字,投資人不禁要問,最後到底是誰買單?當然是透過一定時間讓全人類買單。
未來全球應對特殊事件的能力,將因各國債務飆高而弱化。根據麥肯錫估算,累計至二○二三年,全球財政赤字將高達三十兆美元,各國債務增加到相當於今年全球GDP的20~25%,將對諸多國家的經濟結構形成衝擊,例如疫情期間為拯救經濟而擴增的政府財政赤字,將成未來十年各國政府無法躲避的成本,每年要償還債務將多出二.五兆美元。
另外,為了挽救經濟,各大央行大幅降息,銀行機構也配合政策提供中小企業紓困貸款、展延還款期限,未來違約信用風險勢必升高,甚至連國家主權信用風險都有隱憂。按照趨勢發展,能解決的方式,大概率就是讓貨幣購買力下降一途,才能讓實質債務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