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科技界的朋友,大家最常聊的話題,大概就是「明基與西門子手機部門合併」出狀況的這件大事。談到企業併購,我在惠普任職這麼多年,中間也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併購事件,其實一個併購案的成敗,其實有很多、很多的潛在風險需要排除。通常大家都會特別注意財務問題,就是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到底能不能創造比原來各自分開時更高的財務價值。在併購之前,雙方董事會花很多時間了解,交易兩方的價值到底有多少,當然都會雇用很多財務顧問來協助評估。由於併購案都必須通過雙方的董事會跟股東會,因此在財務的估算方面,必須要滿足雙方的所有利益關係者。像惠普曾經要併購顧問公司適華庫寶(PWC)失敗,就是因為惠普所提的併購價格過高,讓許多股東完全不能接受,加上消息提早曝光,讓這樁合併案因此胎死腹中。後來IBM成功的併購PWC,所用的併購金額,卻不到惠普當初建議價格的四分之一,就可以看出併購價格估算如果太過樂觀,中間侵害到某些股東的權益時,就會導致失敗。此外,被併購公司常常有一些潛在性的財務支出,是在財務報表上無法被精準看到的,比如說,如果雙方合併之後,決定停產某一種產品線,自然這些產品的成品,就馬上變成呆料,這些都是在財務報表上無法評估的。為了要讓財務報表更加精準,因此歐美企業非常重視到被併購企業裡去作訪視評估(Due- diligences),透過具有足夠經驗的財務會計人員,以現場評估的方式,才會注意到財務報表上無法發現的地雷,來提高併購案的成功機率。除了財務報表之後,另一個併購時,需要十分注意的問題,就是合併對象身上所擔負的未履行合約跟債權。因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很多跟利益關係者簽訂的合約、協議、備忘錄等等法律文件。這些都是有法律上的絕對效力,在合併之後必須連帶承接的問題。像我個人就曾經去泰國替惠普成立泰國分公司,合併當時惠普在泰國的一家經銷商;雖然這家經銷商只是一個規模四、五十人公司,但它也一樣能夠簽下很多金額很高的合約,尤其是很多跟客戶的未履行合約,只要惠普一併購下來,就要馬上解決,但是這些合約都是有風險的。比如說這家經銷商在併購之前,賣了一部大型電腦給企業客戶,簽下了不但要安裝,還要替客戶寫好軟體的合約。只要惠普併購之後,這些未完成的案子,惠普未來不管花費多少成本都要完成,這些都是隱形看不到的負擔。此時,其實可以用一種方法,那就是委託被合併對象,先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才進行合併,畢竟讓原來的人來做,事情會比較容易完成。而且從協議併購到完成合併,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寧願多給一點誘因,解除這些潛在的法務地雷,會讓企業的併購案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