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還是基本動作?我國的棒球水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從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而進入職棒,從60年代的紅葉少棒隊贏得世界少棒冠軍到今年的王建民在美國職棒獨領風騷,我們花了四十年工夫,才創造出世界一流的棒球人才,這四十年中,我們也從加工勞力密集產業走到研發和資本密集獨步全球的晶圓代工產業,從這些例子,我們看出在不同階段的球賽和經濟發展需要不同的策略與管理,不能拿打少棒的策略去打成棒,不能希冀拿省運的標準去奧運比賽,但王建民和台積電到底還是點的突破,要將國民所得提到兩萬美金以上,還是要靠管理水準普遍的提升。過去台灣的經濟發展只要發展出好的產品,成本能夠降的夠低,贏過本土的競爭者大概就能夠成功,在競爭上,是以打省運的心態在經營,但在大陸、印度的高速發展下,已逐漸逼近台灣過去的水準,台灣的企業必須要將管理提升到打奧運的水準才能將保持領先的地位。但管理水準的提升並不是只靠公司策略,筆者在教書時常常被問到:老師可不可以指點一個好策略?好像策略是企業的萬靈丹,只要服下一帖策略藥丹就解決了企業的問題。經過幾次被問的經驗後,逐漸了解其實台灣企業主心裡想的策略是投資機會,主要問的是有哪些產品值得投資。其實這正反映一般企業的經營是以機會為成長的策略,而不是以能耐為成長的策略。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經濟高速成長,養成台灣企業以機會為成長的策略,但目前成長不在,策略上要改弦易轍,以能耐為主的成長策略,而且企業的能耐要達到奧運水準。但要提升管理到奧運的水準談何容易,這就要從企業的基本動作做起。所謂企業的基本動作就是在管理學院所學的成本控制、股東權益、消費者滿意度、員工滿意度,和達到這些目標所有應做的做法,例如品質控制、人事制度、財務規畫等等,數百項的管理任務。當基本動作做到基本水準,公司可以存活,當某幾項基本動作做到優異於在台灣的競爭者,可以爭奪國內市場老大,但要到奧運水準,每一項基本動作都要做到翔實可靠,而且有幾項一定是世界第一。麥當勞的薯條、豐田的品質、台積電的半導體製程,都是例子。當基本動作做到世界水準,表示將對手拋在後面,屆時再來談採用何種策略來提高競爭優勢創造的價值。沒有優良的基本動作,策略也沒有用。換言之,策略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國內許多企業靠的是一套工夫,例如精實製造,打下一片江山,但當年的關鍵成功因素會很快的成為關鍵存活因素,必須在其他的管理領域,例如行銷、研發上做全面的提升,將這些領域的基本動作練得更扎實,才有參加奧運的本錢,沒有奧運的實力又勉強參加奧運是不可能成功的。當基本動作不行時,策略是沒用的。無怪乎,當年主導IBM轉型的葛斯納剛上任時,觀察到IBM連客戶需求都沒法滿足,不禁說:願景是IBM現在最不需要的事。基本動作不佳,不用奢談策略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