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造力與日本工業創新的探究,有時讓我們感慨萬千。明明是那麼重視「團體思考」(group think),無論在日本國內或國外旅行,總是一群小鴨跟在舉個三角形小隊旗領隊老鴨後面。照美國學院派的研究,「團體思考」過強明顯會妨礙創新與創造力。
#@1@#這樣的社會與人民,如何理解他們在80年代,能以卓越的工業創新,摧毀美國的消費性電子工業(電視、視訊產品等),也差一點沖毀瑞士的鐘錶工業霸權。追索精工集團前精工愛普生社長中村恆也的行誼事蹟,讓我們得以稍解上述困惑。年輕時代的中村只是精工負責研發的工程師而已。在鐘錶核心技術/元件由發條機械錶,到音叉電子錶,到石英振盪錶的各階段,中村一路帶領精工披荊斬棘,由後進國的後進廠家,到迎頭趕上,並進一步進逼威脅瑞士各先進業者。中村的創新模式可以歸納成三個要點:首先是正確的理念。中村堅信「新科技演化的各個階段,均需要找到切合當時新科技階段性特質的主導性產品。」雖然本身出身研發工程師,中村的名言卻是:「科技本身並無價值,只有在製造商將它運用於產品上時,科技才有其價值。」「無論科技來自何處,來自美國或任何其他地方,企業內『產品創新鬥士』最重要的職能就是運用科技來製造產品。」換言之,工業創新專案需要兼具商業頭腦的工藝達人,因為他們懂得用市場嗅覺來帶動技術創新。
#@1@#為了繞過寶路筆(Bulova)以能更精確計時的電激音叉替代機械平衡輪的技術專利,中村組了10人規模的年輕工程師團隊,找到源自RCA與貝爾實驗室、比音叉更精確計時的石英振盪技術。中村絕不為科技本身而發展科技。他從公司內外,上下四方搜尋新科技的目的只有一個—利用厚生,以新科技來製作產品,造福人群。他完全是以產品應用的商業眼光來開發新技術。中村的第二項成功要訣是以嶄新的產品定義(相對於電激音叉錶每秒震動360次,每個月誤差1分;石英錶每秒振盪8,192次,每年才誤差1分。)來帶動關鍵技術/模組CMOS省電線路與LCD顯示介面的開發。相對於「發明」CMOS的RCA找不到其消費市場運用(除了耐輻射特性而受到NASA與美國空軍青睞外),中村卻以敏感銳利的事業眼光(Business Vision)看到CMOS省電特性對手錶工業的關鍵重要性。第三,一旦看出CMOS新科技有手錶應用這樣大的「市場出海口」,中村就以絕大的膽識豪情企圖掌握這項關鍵技術/組件的穩定供應。首先他以「領先用戶」之姿,搜尋是否有晶片廠願採購特殊設備,來製造專供手錶用的CMOSIC。一伺他發覺答案是否定的,中村就大膽決斷決定自建CMOS產能。創新是台灣產業的新追求標的,但是所牽涉市場與技術的雙重風險卻讓多數人躊躇不前。掌握市場出海口,排除市場風險,讓企業大膽挑戰技術風險,成功機會會提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