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經營壽命,已縮減為13年,因此,企業主與專業經理人的經營策略,更攸關一家企業能否永續發展。《理財周刊》創辦人梁碧霞在這次《全民拚理財》節目中,邀請到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和福盈科技董事長莊才晉,一同來揭開企業長青的秘密。以下為精采節目摘要:
#@1@#梁碧霞(以下簡稱「梁」):首先請教黃執行長,一家長青企業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是否有簡單的依據可以判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如果只用一個字來看企業的競爭力,我會用「變」這個字。對企業來說,它到底能不能變革,並非企業主做了很多動作,自認公司一直在改變,就是所謂的變;真正的變,是要客觀上,做到真正從體質上的革新。如果說,外在環境的局勢在變,但是組織卻沒有變,企業的發展就可能會遇到瓶頸;所以一些成功的企業,會在策略、產品、技術,把自己所處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可是在變的時候,有一件事情更重要,「志」不可以改變,也就是公司的使命感是不能改變的,而其他做法都必須維持改變的彈性。像我們看到《追求卓越》和《企業長青》所提到的基本原則,都是在說:企業懂得變化,就能扭轉劣勢。梁:就您所言,使命感是不能改變的,但我認為這是可以微調的,像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開始創業的目標,到後來增加醫院、學校等事業體的使命感,這兩者有很大的改變。黃:是沒錯,但是很多國外的知名企業的使命宣言,是非常簡單的,就好像古書說--吾道一以貫之,所有的價值融匯在此。梁:企業的使命,是企業最好的形象。請教陳總裁,您認為杜邦做對了什麼?是因為有很正確的使命感?
#@1@#陳榮二(以下簡稱「陳」):杜邦集團應有做到剛剛執行長所提的使命感,我們企業有204年的歷史,每兩天就生產一個專利……,公司要存活,就必須要不斷地研發、不斷地變革。梁:每兩天就生產一個專利?這是200年來的平均數字嗎?陳:到現在還是如此,甚至是加快腳步中。我們最近發表杜邦2015年的目標,包括要發展的行業、年營收等,從總裁對員工帶頭宣示,同時也對全球的企業和客戶溝通這個目標。我們企業是從生產炸藥起家,經營了約60年後,轉到化工、工程塑膠領域,在邁入第3個世紀時,我們轉型到生物科技,致力於環保方面發展,為人類謀福祉。梁:以產業生命週期來看,創業時是戰爭的年代,而現在跨入生物科技,由此可見,決策者的眼光必須往前看50年,這是很重要的。陳:這個眼光是從每天做事方式裡,慢慢培養的。梁:我認為經營企業,就好比開飛機,企業主是機長,載著一群員工飛向無邊無際的天空,負責安全降落,這個壓力可謂不小。莊董事長,您是否感同身受,有時做決策會感覺很寂寞、孤獨?莊才晉(以下簡稱「莊」):是啊,我做決定時,幕僚就會就各自的部門去評估,把結果給我,約60~70%的部分我會採納他們的意見,至於其他部分由我來做決定,畢竟,最後的成敗是要領導者自己承擔的。福盈科技本來是4、5個人創業的貿易公司,但是幾年後開始思考到企業永續經營的議題,如同前面所提,企業是要逐年增加願景的廣度;後來本公司轉型為與國際合作的製造業,雖仍屬本土企業,但是已經引進外資;成立後15年,國際化到印尼去設廠,是國際化的第一步。
#@1@#梁:踏入國際化,這很不容易的過程。我曾拜訪一家做晶圓買賣的公司,它的客戶是台積電和聯電等半導體業者,3年前他看到了太陽能的環保商機就切入了,為企業的發展做了加值。但對很多企業轉型來說,並非十分順利。黃:有些公司只把核心能力延伸到另一個生產線,嚴格說不能算是轉型,真正的轉型,是把經營模式完全改變。如本來是做製造業,從OEM(代工製造)做到ODM(代工設計),或是去做品牌,這都是轉型的例子;或者是只做研發這一塊,其他都外包出去了,在加值面也很接近轉型。剛剛提到,切入太陽能的晶圓產品,充其量是做相關的產品,仍不脫晶圓製造的領域,並非代表企業轉型到環保產業。我認為,真正跨足到綠色產業,應致力於環保產品的整個開發與應用,才有資格說是真正的轉型。國內有家服務業是轉型的經典案例,就是亞力山大集團,它的前身是舞蹈教室(編按:當時名為「雅姿韻律世界」),變成到健康事業,而現在變成複合式的休閒中心,下一步呢,就成為「休閒通路」,居然將以通路取勝,它的產業的價值就出現了!梁: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任何產業只容得下前兩名,難道第2名之外的企業,就應該認賠,退出這個產業嗎?杜邦是歷史悠久的績優公司,陳總裁貴為台灣區總裁,請給予競爭力弱勢的企業提出建言。陳:在市場上,你最好取得第一名的位置,這是要全員一起動員,而不是董事長嘴上說說,但是到了現場第一線的操作人員,卻無法感受到外在競爭的落差狀態。身為老二,去追趕別人畢竟是很痛苦的,而且,你如何界定自己究竟是老二,還是老四?梁:對於一些企業位居劣勢,跟第一名有懸殊的差異,難道它們唯一的選擇是要退出市場,認賠了事?陳:如果你是老三、老四,要找到很好的市場利基,要在研發或其他地方超越,提出殺手級策略(killer strategy)。畢竟,公司是營利單位,不是慈善機構。梁:那我就要吐槽陳總裁了,這些中小企業就是在研發和技術不夠強,所以才做不到前兩名啊。陳:這沒有辦法,領導階層就是要渾身解數,讓公司永續經營。還有,不能把台灣的製造業搬到大陸去,就認為自己可以存活,這不對的,從操作的技術、市場規模,當地的治理文化都會影響到公司的存活。
#@1@#梁:請教莊董事長,對於落後者,但是很努力的中小企業,您有什麼建言?莊:這要看經營者的決心,是要沉淪,還是要迎頭趕上?若是經營者的能力不夠, 被淘汰是必然的結果。黃:我對於陳總裁的說法有一點不太認同,杜邦當初也是從一家小公司,經過兩百多年來成長茁壯,但是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大環境也給了它們很多的機會,如戰爭、產業革命等,當然它也很爭氣,做對了很多決策,可以說是乘風而起、順勢而為。什麼叫做競爭力?並不是在市場上是第一,還是第二,而是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下繼續存活!誰決定它的存活,當然是市場!如果它已經違背市場趨勢,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那就沒有競爭力了。很多人看「競爭力」,認為不過是3個字,各自表述,然後模糊帶過,沒有用心想想究竟它是什麼!當然,要看一家企業的競爭力,從短期來看,要看它的獲利能力;第二,要不斷成長,包括產品線和市占率是否成長;第三,要有創新的能力,如杜邦和3M都很有創新能力;第四,要有檢討能力。梁:像聯發科不做技術源頭的開發,但是它利用別人做好的DVD的原創技術,把別人的原始產品開發後,順勢打入市場。您如何看待聯發科的策略?黃:我認為公司的策略要創新、聚焦,和差異化,才能夠成功。對很多科技廠來說,最耗時、耗資金的部分,就是研發,而且研發成果,是否能夠讓市場接受,更是一大考驗。聯發科能掌握市場需要什麼,它雖未做DVD,但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它實踐出來,做DVD 驅動程式(driver),把自己的優勢反映在這個價值鏈裡。它雖然是中型的企業,所以它的優勢不在大,而是強。
#@1@#梁:陳總裁,您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的必備能力為何?陳:第一,要有傾聽的能力,才能掌握到公司實際營運狀況;其次,要有學習能力,在科技時代若缺乏新的觀念與技術,如何帶領其他的員工?第三,要有國際觀,要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第四,要有熱誠,讓員工深切感受到公司成長的熱力,當然也要跟客戶良性的互動,公司才能欣欣向榮。梁:我也感受到陳總裁的熱力,他每講到杜邦的發展,眼睛是會發亮的。請教莊董事長,您認為呢?莊:企業的經營者是最關鍵的人物,還有經營團隊誠信度和素質也很重要。福盈科技28年走來,做過幾次的轉型與擴張,也建立良好的聲譽,成為化學領導品牌之一。梁:請教陳總裁,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3年,台灣現在登記註冊的有70、80萬家中小企業,它們不像杜邦擁有很多資源去發展,您會給予這些企業主什麼建議?
#@1@#陳:一定要對當初成立公司的願景要非常清楚。當公司運作的時候,這其中的核心價值和企業文化,就會從這個願景出發。舉例來說,如果每個企業都像杜邦一樣重視安全,那麼就要遵循在公司裡禁止跑步、上下樓梯一定要扶把手的規定,這是要嚴格執行的。還有,要讓公司維持很強的執行力,要依循這個金三角:人、策略,和執行力;我要強調的是,人才栽培不是成本,而是投資。梁:請教執行長,台灣有哪些企業,具備長青的實力與典範?黃:這個問題問得很沉重,我以3個指標來看。第一個,它是否已經做出品牌效益;第二,它國際化的程度;第三,它是否擔負起社會責任。以這個指標來說,台積電、宏、統一企業、奇美電子、長榮、台達電。梁:您講了這麼多,還沒有提到台塑?黃:因為它有一部分是石化業,污染較多,所以我排到比較後面。目前國內的金融業,還沒有做到很國際化,所以我認為金融整併是有必要的,因為規模要夠大,到國外發展才有規模與氣勢,以上是我對企業長青的想法。(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上8點收看精采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