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股39元!日月光決定賣給私募基金業者凱雷(Carlyle),一旦交易案成功,日月光將從台灣與美國兩地下市,影響的是超過2,100億元的市值,換算台股加權指數至少要少掉70點。台股為何不再是日月光等企業的最愛?多年來藉由台灣的股市、金融體系與勞動力,日月光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封裝測試代工廠,擊敗了美商艾克爾(Amkor)公司,去年日月光遭逢中壢廠火災,但一年多來的勵精圖治,日月光不僅沒有被擊倒,甚至營收成長、毛利率上揚,日月光為何選在此時離開台灣的股市,要變身為國外公司?
#@1@#數位相機大廠普立爾賣給鴻海、新竹商銀嫁入渣打銀行、綠點每股109元併進捷普,以及日月光案;一樁樁令人目不暇給的併購下市案,有人振奮,說是台灣企業深受國際肯定;但也有人唱衰,說這不是根留台灣的表現。不論怎麼說,都透露出IPO(股票上市),尤其是在台灣上市上櫃,已經不是企業的最佳選擇。尤其,恩隆弊案引發美國通過沙賓法案加強上市公司管理,台灣即將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制度等,都讓企業IPO的成本墊高,但誘因卻下降。根據美國那斯達克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美國本土公司上市費用約占融資額的7%到8%,台灣等非美國本土企業去那斯達克掛牌的費用還要高一點,主要是會計師和律師的費用,以及境內顧問費用更高。
#@1@#香港這個近來台商高度青睞的市場,IPO費用也不便宜。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主要成本包括,保薦人顧問費港幣100至200萬元,上市顧問費港幣120至150萬元,公司法律顧問費港幣130至150萬港元。三項合計就約需港幣1,000萬元。另外,企業上市後,每年的維持費用,小公司要港幣100多萬元,大公司需要港幣300萬元左右。在台灣IPO的成本雖較美國、香港便宜,但長期以來本益比偏低,再加上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影響,科技廠商透過股票分紅的價差留住人才的機制不再,維持IPO的誘因就更低了。聯電擁有近百萬名股東、日月光有22萬多名股東,過去,這些螞蟻雄兵就是上市公司股價長紅的保證之一。但如今,台灣股市也轉變為法人市場,散戶股東的實質影響力越來越低,但若是在股東會上杯葛議事,卻會讓企業的社會形象受損。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就說,有時候,「百萬股東不如一名股東」。最主要是企業決策彈性與效率,有時候會因為股東人數眾多而受到影響。除了IPO的成本與台灣IPO效益下降,國際競爭是企業最不能漠視的問題。對日月光來說,手上擁有飛思卡爾、捷士(Jazz)半導體等晶圓廠股權的凱雷,一旦投向競爭對手Amkor的懷抱,會讓陷於財務壓力的Amkor浴火重生,對日月光不會是件好事,畢竟彼此的產業競爭多年,好不容易有個可以大幅超越的機會,怎會樂見Amkor再獲得雄厚的資金援助。
#@1@#此外,企業下決心從台灣下市,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台灣政府對企業赴大陸投資40%限制的負面效應慢慢擴及資本市場,多位律師、會計師透露,近來已接到多件上市櫃企業委託案,研究如何整合資源,從台股下市,轉赴海外上市。而這一股風氣,從一些中小型企業,蔓延到「家大業大」的龍頭廠商。今年以來,開始有一些上市公司老闆,要求律師、會計師研究海外上市標準,由於若只以海外子公司在星、港申請上市,怕子公司規模不夠大,或是擔心營收不夠亮麗,上市後不易維持股價,因此紛紛準備把資源集中到海外子公司。有律師表示,企業競相赴海外上市,台灣股票本益比太低是一原因,但政府對企業大陸投資訂有40%上限,隨著企業在大陸的經營大型化,這個限制已掐住企業的咽喉,企業必須想辦法去除,他預估明年將有更多台商企業到海外掛牌。例如鴻海旗下的富士康,規模大到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單獨在香港上市,但是很多台商企業的規模不足以維持同步在台港掛牌,最後只能放棄在台上市一途。已知有一些台股興櫃公司,本來準備轉掛上市,但因為海外子公司已在香港上市,為集中資源,明年就有可能從台灣下櫃,到香港和子公司一起拚股價去。有會計師表示,現在赴海外上市的企業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未上市櫃公司,對台灣的大眾股東沒有影響;第二類的上市櫃公司以大陸子公司名義到海外掛牌,台灣母公司會切割部分賺錢的部門出去,合併到該子公司;三是股票從台灣下市,公司董事要向不同意下市的小股東,買回全部的股票。
#@1@#然而,股票下市的代價與變數相當高,可能有人質疑其商譽,而且流通在公開市場的股票,大股東還要花很高的成本買回來;再者,海外上市的成本遠高於台灣,台商會走上這條路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也因此,日月光選擇同意凱雷的收購提議,一方面就是要在國際競爭中可以施展手腳,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收購下市的過程中,降低對企業營運的傷害,甚至還可以有加分的作用。過去3年,私募基金大舉併購半導體業,包括凱雷買下晶圓代工廠捷士、飛思卡爾,而KKR、銀湖(Silver Lake)等陣營買下安捷倫半導體元件部門、飛利浦半導體部門,進而持有台積電原本可以一手掌握的新加坡廠SSMC,都讓半導體市場風起雲湧。半導體產業的整合風潮,從2000年DRAM產業導致東芝、三菱等日本整合元件(IDM)廠的解構,到飛利浦、安捷倫等傳統大廠的變化,都讓國內的專業代工廠暗暗心驚。對日月光來說,有了凱雷這個國際級的大老闆撐腰,剛剛要起步的第二代倍速資料傳輸(DDR2)記憶體封測,可以和目前最大的力成競爭;已經成立新公司的封裝基板廠,也可以和台塑集團的南電、華碩旗下的景碩、矽品持股的全懋等競爭,將來再去談合併的可能性也不低。先成為國際公司,擁有產能與資金的絕對優勢,都是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同意收購的最大前提。至於,以後是否就沒有了投資大陸限制的問題?套句業界的話:「那是以後大老闆─凱雷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