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前紐約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W. Giuliani)因是否代表美國共和黨角逐2008年總統一事,再度成為全美的話題人物。事實上,在美國人心裡,甚或是全世界人的印象中,朱利安尼早就是一名英雄了。2001年9月11日,面對那一場驚悚的恐怖攻擊事件,他的領袖特質充份彰顯;再將時序往前推進,1993年,朱利安尼接任紐約市長,一座敗壞的城市,在他手中翻轉重生。英雄,似乎總是被賦予做大事的使命;其實,少有人能體會,英雄承擔大任的態度、勇氣、和能力,是在外人意識不到的小事上養成的。所以,看到朱利安尼,我想起了有名的「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思考他在1993年擔任紐約市長時,如何從修復一扇被打破的窗戶開始,進而成就紐約市的改造工程;再環視自己的四周,處處可見的破窗,我開始坐直身子,警覺了起來。「破窗理論」是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森(Wilson)和犯罪學家凱林(Kelling),根據心理學者詹巴鬥所做的「偷車實驗」,進一步提出的知名理論。它所要傳達的核心內涵是:容許犯罪的暗示性。在一棟建築物上,有一扇窗戶破了,如果,未能及時修復,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因為,一扇破窗等於說明:犯罪是可被允許、可被接受的。似乎,在潛意識裡,人人都想打破窗戶。威爾森和凱林從犯罪角度解析「破窗理論」;此刻,我卻從諸多所謂的「小事」上,體會出它的殺傷力;更深刻提醒自己:萬萬不可在不自覺的情境中,也成了一扇破窗。常常,建立一個組織的工作標準,或是營造氛圍,就看我們如何處理一扇破窗。單單想靠洋洋灑灑的公司規範、組織章程,恐怕很難奏功。假設,公司不允許說謊舞弊,那麼,捉到一名同仁竊取一只小橡皮擦,我們會怎麼處理?這時,窗子極有可能就快被打破了。因為,也許我們會認為,一只小橡皮擦?!還好吧?有這麼嚴重嗎?殊不知,一個模稜兩可的態度,就可以讓罪惡在死角裡滋生,行竊者間接受到鼓勵;如此,我們已經不小心讓自己成了破窗,也讓組織裡存在一扇破窗。接著,窗戶開始一塊塊剝落,終至不可收拾。管理者的標準和底線,不時遭受挑戰。一旦,被攻破一次,就可能被迫一路棄守;你必須解釋以下的問題:「上次可以,為什麼這次不可以?」「為什麼他行,我卻不行?」「憑什麼長官可以,我就不行?」「何以女生沒問題,男生就不准?」政治、陰謀、徇私、性別歧視……種種揣測,從一扇破窗中,傾巢而出。很不幸的,在組織裡,只要有一扇破窗出現,就有人急著想打破所有的窗子。有些事情,答案愈來愈清楚。在公司裡,為什麼總有人喜歡破壞規矩,總有人帶著取巧投機的態度工作?原來,是有一扇破窗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