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許多窮到無立錐之地的人鋌而走險或走投無路,而若干家產以百億計者,則極盡奢華之能事,恰與前者成為強烈對比。與此同時,大多數薪資所得者卻發現,不論政府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有多高,他們的實質收入卻年年減少。於是當日本管理大師喊出M型社會這個新名詞,大家立刻恍然大悟,原來因為社會的中所得階層消失,其中許多淪入中低所得階層,才出現兩邊高而中間低這種令人不滿的新結構。但當國人對號入座,自認也追隨日本的腳步進入M型社會時,卻少有人問,為什麼如此?能不能逃脫?然有專家口沫橫飛地描繪M型社會中種種可怕的景象;諸如投資與消費將連袂減少,而使經濟成長趨緩;或者政府福利支出將擴大,導致財政負擔更加沉重。這些其實都應該冷靜探索,不可杯弓蛇影,杞人憂天。一個本來高、中、低3個所得階層的社會,中間消失、兩邊擴大,其根本原因在於,20年來,全球開發中國家突然紛紛放棄固守百年的鎖國政策,爭效40年前的台灣,爭取外來資金,競相發展加工出口業,以充分發揮豐沛廉價勞動的比較利益。於是在全球市場出現一個規模高達數10億的生力軍,以廉價的加工品壓低各國無技術勞工的工資、奪走其工作機會。原來尚忝屬中所得階層中的部分成員,就硬生生被打入中低所得階層。與此同時,這總人口高達50億的開發中國家,為了發掘勞工的生活力,必須大量倚重資金與技術,對它們構成強大而持久的需求,並將其身價不斷推升。原先僅屬中所得階層的部分技術人員、管理階層,乃所得倍增,躋身高所得者之列。已擁有大量資本或資金者,只要充分把握廉價勞動創造的獲利機會,也快速富上加富。台灣在各個國家中,最有條件跳出M型社會。原因在於,國人好學成性,教育機會又極普遍,因而即使原來欠缺資金技術者,也輕易可以躋身贏者圈中。同時,海峽對岸就是廉價勞動供給的主力,同文同種的利益讓台灣人最容易找到用武之地。兩者結合,我們就能讓原先在中所得及低所得階層中的大部分成員武裝起來快速致富,同登M型社會的右半邊。唯一的障礙在於,一方面年輕一代懵懂無知,已經到手的教育機會卻輕易浪費,到最後迫得與對岸無技術勞工爭食,而自甘墮落;另一方面,當政者囿於個人私利及意識形態,硬要割裂兩岸、阻斷往來,使許多本有機會大展身手的技術人才,管理高手投閒置散,白白錯失利用廉價勞動飛上枝頭變鳯凰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不論日本如何,台灣原本不必陷入M型社會,我們大有能力跳脫此一陷阱,躍入一個共同富裕的半M型社會。然而事實上我們卻愈陷愈深,無法自拔。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