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常被調侃聊天話題總是三句不離天氣,不過英國政府日前公布一份費時一年、長達580頁的研究報告,深入探討地球暖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引起國際社會廣泛討論,人們頓時發覺是該好好關心一下天氣了,因為氣候變遷的警訊已然比聖經的世界末日預言,更來得真實而迫切。根據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的報告,地球暖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規模可能等同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若不採取行動因應,將造成近7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全球經濟產出將大減15至20%。再對照美國商務部調查,全美經濟產值中有3.8兆美金是易受氣候變化所干擾。這些數據均突顯出,氣象報告不再只是一般生活上明天需不需帶傘的層次,而是更進一步的氣候預測與氣候風險管理需求。
#@1@#不同於台灣的氣象預測仍由官方中央氣象局掌控,氣象預測產業在美國已達10億美元的規模,至少40家公司在搶食這塊大餅,總營收已較10年前成長約30%。服務的產業更是「包山包海」,擴及航空、航海、能源、營建、零售及媒體業等,連好萊塢劇組都是客戶之一。這些氣象預測公司運用最先進的觀測科技與電腦運算技術,召募頂尖的氣象學家,針對特定產業的需求,提供不同區域與天期的氣象預測與分析,因為不論是下雨、吹風都是攸關不同產業營收與成本的重要資訊。如美國知名有線電視台「氣象頻道(Weather Channel)」的姊妹公司WSI (Weather Services International),其客戶便包括美國航空(AA)、CNN等電視台、高爾夫球場,以及高盛等證券與能源期貨商等。而另一家大都會氣象服務(Metro Weather Service),則固定替十幾個電影拍攝劇組提供天氣預測。該公司目前共有15名員工,年營收約200至300萬美元。拍攝期間曾被颶風摧毀在巴拿馬拍片場景的迪士尼電影「神鬼奇航」,後來就索性花錢請來大都會幫忙盯著天氣,以能掌握天氣是晴是雨,來調度拍片場次。相較下,總部在日本的跨國企業氣象新聞(WeatherNews Inc.),旗下則有高達700名員工,遍布在全球15個國家、40個城市,包括台灣。該公司號稱全球最大的民間氣象服務公司,2003年正式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交易。WeatherNews每年與官方氣象廳上演的櫻花開花時間預測大戰,已成為每年春天最為日本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只不過該公司已連續2年度深陷虧損,股價也尤如冷鋒來襲時氣溫直直落般,從2年前1500多日圓的歷史高價,下挫至最近600日圓左右,跌幅高達60%。
#@1@#只是,誠如老祖宗所謂的天有不測風雲,以目前最先進的預測技術,仍無法拍胸脯保證百分之百的準確度,這也就衍生出所謂的氣候風險管理(Weather Risk Management)市場。舉例來說,冬季氣溫愈低,一家大型飯店業者要支出的暖氣費用會跟著提高。因此飯店業者在預設今年冬天每日平均氣溫4度,以訂下年度暖氣支出預算後,就可以到市場上支付風險承擔者一筆保證金,約定一旦氣溫低於3度,風險承擔者便必須支付該飯店一定金額,但若日均氣溫在4度以上,風險承擔者就可淨賺該筆保證金。乍聽這氣候風險管理操作方式,許多人可能會認為跟對賭今年會不會是冷冬差不了多少,但事實上許多營運績效深受氣候左右的企業,愈來愈常利用這種新興保險概念,來規避一隻蝴蝶拍拍翅也可能使大西洋形成超級颶風的風險。而這類「氣候期約」更已創造出一特殊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例如一家簽有不少北美氣候風險部位的交易商,與手頭上承接不少日本氣候風險部位的交易商,可以在市場上交易部位,再次分散風險擔子。當然單純的買進賣出亦有其套利空間。目前這類期約交易規模最大的交易所為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而主要市場參與者,除了有避險需求的企業外,另一方則是金融商品交易商、保險業者、銀行、對沖基金等。芝加哥期交所是在1999年首次推出氣候期約,而在前年交易量開始顯著成長,當年期約總交易金額達22億美元。目前CME可交易氣候期約包括全球數個城市的溫度、雨量及雪量。早期這類交易以能源企業為大宗,希望能夠降低氣溫高於平均值,或是低於平均值對能源需求的影響程度。然而,現在會利用這類風險管理的企業愈來愈多元,例如滑雪渡假村也可能進場作多或作空下雪量期約。
#@1@#此外,去年卡崔娜颶風重創美國南方經濟,也間接讓不少再保業者紛紛提高在氣候風險管理市場的參與度。根據氣候風險管理協會(WRMA)估計,從去年4月至今年3月,全美簽訂的氣候風險合約總金額從97億美金倍數成長至452億美元。在今年原油價格的大起大落,與對沖基金從中炒作下,今年的成長幅度勢必也很可觀。可以預見,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嚴冬酷暑、超大特大豪雨等異常天候出現機率將愈來愈頻繁,氣象相關服務與商品需求將水漲船高,就連冷門的大氣科學系可能也快要有翻紅的一天。只不過,氣象產業商機無限的同時,人類與地球生物的未來是福是禍,也得仰賴學者專家多拿出些解決辦法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