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視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賽跑,那麼台灣這幾年已呈現體力不濟、腳步踉蹌的疲態,不但沒拉近與領先群之間的距離,多年來緊跟在後的韓國已跑在前頭,許多原本遙遙落後的後進國家化身「金磚4國」、「新鑽11國」,以跑百米的速度奔馳追趕而來。如果將政治、經濟當成台灣向前跑動的左腳與右腳,那麼這兩隻腳數年協調性盡失。右腳想跨兩步,左腳卻只願意跨一步,最後右腳總是被左腳屢屢絆倒,導致台灣前進速度從兔子跑步縮減成烏龜爬行,甚至東扭西歪,無法直線移動。兩隻腳也有各自的毛病,政治上封閉與開放的陣營拮抗對立、莫衷一是,像是左腳處於嚴重抽筋狀態;經濟上產業結構老舊、無法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有如右腳肌腱發炎使腿力大減。結果讓所有辛勤工作台灣人都感到疲累不堪,悲觀地認為耗費了所有的力氣,卻完全沒有移動半步。然而,治癒兩隻腳的毛病,並使其協調而穩健地向前跑,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卻得從台灣的中樞神經先醫起。中樞神經其實正是台灣社會的整體共識,否則恐怕只能繼續消耗過去累積的成果,10年之後,台灣恐怕不是停滯在原地,而是往後倒退。不知如何眺望未來,不如先回顧過去,因為台灣也曾在經濟道路上健步如飛,被稱為台灣產業界最高智囊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居功厥偉。其在1973年成立後便積極推動了「12年科學發展計畫」,確認了台灣以科技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方向,而這個計畫不只帶給台灣經濟12年的動力,往後30多年的經濟奇蹟也奠定於此。
#@1@#現在,台灣也到了重新制定國家經濟方向之際,為行動已然遲緩的台灣上緊發條,因此工研院產業與趨勢研究中心與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展開難得的跨組織合作,共同執行「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同時,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及拓墣產業研究所等所長級以上重量級智庫成員,並共同召集在各個領域近50位學者專家,組成了國家計畫史上前所未見的堅強研究團隊,以為台灣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集思廣益、尋找可行方向。而在廣泛訪談國內2100位菁英後,計畫研究團隊研擬出「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草案,在這一份已被各界視為台灣未來關鍵十年的備忘錄裡,期許可以為台灣找出未來10年、甚至數十年的道路。「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的目的在於,希望藉由歸納整理產、官、學界的意見,檢視台灣現狀與全球經濟總體趨勢,建立產業界可期且可行的目標、願景,及可動態調整之組織機制,並協助政府對國家資源進行最有效益的分配。
#@1@#只是,台灣在沉醉於選舉勝敗、政治意識型態的內部對立之際,竟未能意識全球所關注的六大重要趨勢的挑戰:人口結構變遷衝擊生產力、退休制度;全球化浪潮方興未艾,新興國家快速崛起,但傳統國家範疇可能遭大型企業所穿透;網路改變了工作與服務模式;跨領域技術整合開啟了諸多新型產業;環保意識抬頭;能源、天然資源使用效能須再提升。而「2015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的研究團隊,不但一再提醒國人這6大趨勢即將帶來的衝擊,更先一步為台灣定調,以「全球資源整合者」、「產業技術領導者」、「軟性經濟創意者」、「生活形態先驅者」等4大願景,讓台灣突破未來挑戰,以在全球經濟與產業舞台占有一席之位。另外,在研究團隊提出草案之前,政府部門就曾提出過「2015年國民人均所得達到3萬美元」或「國民人均所得再Double(加倍)」的國家目標。而「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草案也為達成此一目標尋找可行方法。然而,知不易、行更難,願景不易訂定,實踐願景更是困難。而曾經由台灣自己拚鬥而來且榮耀了30年的經濟資產,卻在近10年政局混沌的阻礙下,正與國際價值斷鏈中,而坐吃山空。
#@1@#「從個人到企業,都應思考自己、台灣未來的挑戰與願景,才不會被時代洪流所淘汰。」工研院產業與趨勢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此次計畫核心成員杜紫宸說。而提出的「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草案,正是用以刺激國人、企業與政府深度思考的第一塊磚。而在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宏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財經立委劉憶如及新世代創意人才朱學恆等2100位各界意見領袖給予的智識與批評下,希望使得計畫研究團隊丟出的這一塊磚,更具強度和力量。一向活力與勤奮十足的台灣,是否能在經濟的跑道上恢復曾有的速度,甚至超速提前達成願景,再次成為世界舞台上的經濟強權,答案就在接下來的關鍵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