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科技業長期扮演台灣經濟的主要成長動力,那麼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就扮演了台灣科技業偵察全球產業脈動的眼睛。然而,做為這一角色的「指揮官」,MIC主任詹文男感受強烈地指出,在當前一片科技整合的風潮中,台灣以往單打獨鬥、快速跟隨的技術發展策略,正受到嚴厲的挑戰。根據經建會的統計,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已經從1993年的15.29%,提高到去年的38.67%。而台灣廠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更已高達台灣對外投資的7成以上,幾乎所有的中低階製造業都已經西進,只剩下被政府管制的半導體以及光電在內的高科技業者還被留下台灣。而封測龍頭日月光藉由賣給私募股權基金凱雷,變身國際企業輾轉前進布局西進,再度引發各界探討,未來十年後,台灣產業的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如何找到台灣產業轉型的新方法?
#@1@#在「2015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研究計畫」下,工研院IEK與MIC共同研擬了「台灣產業願景與發展策略」草案,與IEK主任杜紫宸同樣有著豐富產業研究經驗的詹文男表示,面對世界的驟變與競爭,台灣必須轉型,而第一個要轉型的方向,就是強化創意、設計加值的機制。所謂的創意與設計,時下絕大部分的業者與消費者,都會認為是強化投資在對產品設計外觀或者造型上,目前台灣許多高科技業者,無不大量投資工業設計方面的人才與資源,來取得消費者的青睞。「這確實是發揮創意,讓設計加值的方法之一,但卻不是轉型的全部。」詹文男說。他舉出微笑曲線來解釋,一般人都認為最有價值的分別是曲線兩端的創意設計與品牌、通路價值,中間的製造是附加價值最低的產業,但是台灣過去一直都是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一環,放在製造上的資源是最多,如果捨棄這塊不去發揮,其實是很浪費的。如果能夠把這條產業價值鏈重新去檢視,不光光是兩端可以發揮出高附加價值,其實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新的價值出來。過去台灣製造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把品質管制(QC)這件事情當作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在未來,把設計與創意的概念,放到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找到企業轉型的契機。就如同當年的台積電,就是在半導體產業鏈中,找到了晶圓代工的獨特商業模式,並且全心經營,「不斷取得技術與製造良率上的領先,才創造出今天維持不敗的龍頭地位。」詹文男舉例說明。
#@1@#除了在製造環節上創新與找出提升附加價值的方案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掌握與未來生活脈絡並且跟消費者的需求結合,簡單的說,就像蘋果電腦的iPod之所以能夠暢銷,其實除了產品的設計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蘋果結合了MP3隨身聽,以及線上音樂下載的服務,造就了一個被消費青睞的完整服務,才能成功,而這些正是台商轉型時,應該要好好思考的問題。其次則是透過產業的垂直整合,想辦法輸出台灣經驗。因為,這幾年來,不管是最早的金磚4國,還是新發掘的新鑽11國,這些近年來高成長的新興市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台灣能夠輸出過去晉身「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就像台北市推動的網路新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因為幾乎全世界的每個國家都有都市化的問題,包括了如何提供市民良好的網路、監控與安全的服務,或者是發展基礎電信網路時候,必須要有很好的經驗來傳承,過去台灣就是接受先進國家的經驗,現在台灣累積了許多經驗,甚至比歐美日更好,透過都市與都市、區域與區域的經驗傳承,可以讓台灣產業找到一些轉型的契機。「包括了雪山隧道、101大樓,M台灣等計畫,參與的業者都可以輸出寶貴的經驗。」詹文男表示。
#@1@#第三個方向,則是不斷累積智慧資本與提高關鍵技術的能力。過去台灣的專利技術都是來自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但是這幾年來,許多台商也累積了許多智慧財產權(IP),只不過大部分的業者的專利權,都以防禦性或者宣傳性為主,根本無法應付未來專利為主的市場競爭。像鴻海、台積電等台灣廠商,這兩年來透過攻擊型的專利,在市場上開始攻城略地,也可以明顯看出台商們在累積智慧資本上已經越來越有世界級的實力,根據詹文男觀察。至於掌握關鍵技術方面,台灣過去鮮少出現突破性的創新思維,絕大部分的業者都習慣於在既有的產品設計上去作改善,以降低成本為主要目標,這很容易就受到國際大廠的專利訴訟,因此台灣必須要集中資源在部分突破性的創新科技項目,最好是透過國家型的實驗計畫,讓廠商們能夠在過程中參與,才能讓台灣的轉型走出一條新路。其實在台灣轉型的過程中,除了業者不斷創造與擴張市場,並且掌握核心能力之外,政府方面也要做好轉型的準備。除了提高本土人才的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高素質的跨國人才能夠加入台灣產業。從台灣目前的環境看來,對於許多外籍移民的環境並不友善,不管在雙語的學習環境,或者對外籍員工的社會福利,跟先進國家比較起來都有嚴重的落差。因此,一方面要加速推動大型的國家級研發計畫,吸引優秀的華裔人才回台創業發展之外,「所以,開放對岸高素質的人才登台,納為己用,將會是台灣轉型成功的最佳助力。」詹文男說的,雖不是「創新」話,但卻再也懇切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