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邦電子年花20億美元投資8吋晶圓廠,5年後報酬率是零,2001年大賠106億元,「有哪個投資人願意再給我30億美元,要我們再去蓋12吋廠呢?」華邦董事長焦佑鈞在接受媒體訪談時坦承,華邦的確「吃了一場敗仗,要準備撤退」。華邦暫緩投資12吋新廠,把原本多達10項的產品線精簡,只留下5個產品中心。在成長率與報酬率間,很顯然華邦選擇了報酬率。「做大不如做小,做小不如做好」,利潤先生要說的是經營企業,真正重要還是要賺錢,大小是其次,能賺錢才能談成長。華邦的營收縮水,呈現虧損,其中,每年投入巨額的研發費用,甚至高達77億元,在科技業中僅次於台積電和聯電,占年營收15~32%,如此高費用,侵蝕了獲利,再加上面板價格持續下滑,客戶既要降價,又要放寬付款條件,想賺錢簡直是難上加難。
#@1@#痛定思痛後,華邦透過產品線聚焦和減資,並於今年將位於內湖的辦公大樓賣給富邦人壽,未來可能受惠於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價格走揚及12吋產能開出,華邦期待利潤獲得改善。企業老闆常因本身對研發並非專才,而充分授權所謂「專家」,信任他們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卻也往往因為對研發的陌生與較少介入導致成本上升、資源的浪費與獲利的不升反降,因此有計畫的評估研發支出,已成為企業具競爭力與否的重要因素。研發往往對有些企業是花費支出極高的一環。我們毫不置疑的是,研發人員確實懂研究開發,但他們不見得能有效管理成本與獲利。全世界的國家都有頂尖的研究機構甚或知名的諾貝爾得主與博士群,然而試問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商品化並接受市場試煉賺錢?
#@1@#為了有效率的運用研發費用,企業經理階層需注意以下原則:[1]仔細分析研發成本結構與每項支出,並以符合顧客需求及實用為研發首要。[2]請研發人員進行成本與獲利合理性分析。[3]不放棄了解研發內容與執行細項,請研發人員以實例、引喻、非專有名詞來做解釋與介紹。畢竟一旦研發成果商品化,使用者是比你更不了解的一般大眾,你怎麼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進行銷售呢?重賞利潤導向的研發人員並給予最多的資源。我曾經負責法務催收部門,帶領著一群法律系與非該系畢業的催收人員幫銀行回收債權,我發覺:往往績效最好的總是非法律系的同事,追究原因,因為他們所重視的是他們能為企業回收多少,為自己賺多少錢,至於,將不法的債務人繩之以法甚或伸張正義,則非他們所關注。同樣的,企業的「研發」使命是為了在有限的經費下為企業賺錢,而非不求獲利的技術提升。「研發利潤化」是值得企業思考。企業要獲利也應注意資本支出,企業如何思考固定資產投資的效益是必須深思的,試著從節省成本而非獲利的角度著眼,往往是相對單純與簡單。企業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應確保符合企業策略,界定事業核心,競爭市場及優劣勢,以求預算與策略相結合。企業應自我審視是否每筆資本支出是必要的?是不是能帶來企業利潤?但為避免提案人員考慮不夠嚴謹,決策人員可在提案部門外找一些分析人員,對提案提出嚴峻的質疑:請問何時可損益兩平?做過那些研究分析?市場上其他企業之前的經驗為何?提案是否真正可行?如果可行?競爭者在哪裡?進入障礙為何?競爭威脅為何?最壞的情形為何?最大損失何在……等問題。固定資產的投資應確立投資與報酬是否符合效益與因果關係。因此企業必須從事一些背景研究,缺乏一些實證研究,投資提議可能只是基於不正確的直覺。企業決策人員需常保敏銳的眼睛和冷靜的心來評估投資建議。隨時記得質疑:「為什麼」。(本文作者為美國費城大學企管碩士、ERA毅業國際顧問組織亞洲區負責人暨中華毅業總裁、中華成本管控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