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在他精闢的言論中談到,中國已經是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更確切地說,是全球製造中心的集散地:它不但可以是全球的製造中心,甚至還可以是其他製造的發包中心。
#@1@#此話怎講?日本、韓國與台灣等這些東亞的國家,原來是全球製造業最主要的勞務提供者,但是,現在這幾個國家所生產的成本早就不是最低的了,可以說都迅速地移往中國各地。高教授強調,在某種程度上,東亞在零售製造業的關鍵位置,正在快速地消失當中。畢竟,商人隨逐草而居,往獲利多的地方跑,不論是更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或是更便宜的勞動市場,都是企業家在布局全球化時,所施行調整戰術的方法。而我們所看到的情況是,「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Made in India」(印度製造)等情形,已經愈來愈普遍了。近幾年,全球的主要製造業都為了更低廉的製造成本,因而紛紛選在中國發展;然而,現在中國的薪資水準也有上漲的趨勢,再加上勞資關係與環保問題,也漸漸成為中國政府所關心的議題,而且中國的勞方市場也漸漸學習到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工作權益。因此,有很多企業主也未必把所有的製造端都放在中國,而是做了一些調整。也就是說,製造端還是以中國為主,但是部分製造的業務會外包給更便宜的勞動市場,例如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或越南等。世界是平的,製造端就算不會百分之百在中國,也會開始移往其他的國家,但是,全球製造的重鎮卻沒有加碼在台灣,眼看著,台灣的製造優勢似乎也愈來愈被剷平了。
#@1@#看著這些東亞國家過去一直是全球的製造重鎮,將一步步改寫歷史。大家不禁要問:「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終究會消失嗎?這個問題對於台灣來說,已經不只是藍綠政黨上的內耗,或兩岸經貿的無解問題,它的影響層面更來自於,台灣對於全球產業的戰略性位置已經逐漸喪失,即使多方尋求解決方案,也還沒有聽到有較具體的實踐方法。或許,這個問題應該轉化為,即使「Made in Taiwan」真的會有褪色,甚至消失的一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找到台灣生存的利基點?畢竟,一個有競爭力的國家,未必要靠製造能力來取勝。於是乎,產官學研的專家,有的就討論出,台灣應該在製造端中追求深化的能力,還有的提議為乾脆放棄過去製造代工的產業戰略位置,改「以台灣為研發製造中心」,或以「以台灣為創意行銷中心」……。原來一直以電子製造業為傲的台灣,就在這幾年,成為焦慮的台灣,成為一個找不到自我定位與全球化價值的台灣。事實上,台灣是否應該要繼續從擅長的製造和代工再繼續深化其競爭力,或者是專注在行銷創意等服務,都不是真正的關鍵。重點應該是,不論是走哪條路,台灣都應該專注在需求端,這個專注的過程裡,應該要含括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還有滿足需求的過程與品質。在這個過程裡,能夠愈貼近消費者,就是真正的贏家。
#@1@#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處在產業的供應端,在這端所擅長的思考方式就是,如何能夠製造出短小輕薄,或多功能的產品;如何能繼續地降低成本;如何能加快出貨的速度;如何去加重研發的比重與深度;如何創造更吸引人的價格等。這些「如何」,是以供應端思維所累積出來的態度,跟市場是否願意接受你產品的態度,是有很大的距離的。講「創意」或「行銷」或許未免高調,而回歸到「追求消費者的心」這個準則,反而成為基本,而且是決勝負的關鍵了。台灣未來的發展,能否緊扣著這個議題去努力,成為觀察重點。舉例來說,像客戶向我們要求徵信報告來說,假設我們所提供的完整的報告有20個欄位的資料,若要全部填滿,就要客戶付某個價格;但是,對於客戶來說,也許只要其中8個欄位,就可以完成他目前所要推動計畫的資訊了,但是如果這名客戶無法只付8/20的費用,就會讓他覺得很不划算。所以這要回歸到一個課題:若沒有彈性調整,就追不上客戶。在這部分的思維底下,並不是和中國的徵信業者比誰比較便宜,或是誰提供的資料比較迅速,更重要的是,能否掌握消費者真正要的是什麼?再舉例來說,如果老吳買了一個多功能的手機,但是他主要是用來撥打和接聽電話的功能,平時幾乎用不到其他很多的功能,而他必須因此而付出多出他所需要的價格,去取得這樣的產品。就某種意義來說,要付出所有的價格取得一個他只要基本功能的產品,顯得有些不公平。但是,許多站在供應端為傲的企業主,卻不斷地強調產品的功能有多好,而不是提供給消費者很理想的價格,也就是沒有把「需求端」先了解清楚,就讓供應端主導市場,強迫「全套銷售」,就顯得需求端所受到的待遇不是那麼公平的了。再回到高教授所言,其實大學的市場也有這樣的現象,也就是我們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太多的大學生,但是由於廣設大學的結果,造成學校品質良莠不齊,企業用人頭痛的窘境,這就是教育部沒有認清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需求面在哪裡,結果製造出很多「高文憑、低能力」的大學生,被迫面臨「高學歷、高失業」。
#@1@#這次談到的主題,不論是產品或是人才,台灣應該走的方向,仍應緊扣在:更了解你的消費者。我們常說,當我們論斷台灣競爭力,要看定義的範圍是指「台灣的企業」,還是「台灣人的企業」,因為兩者的差異頗大。但是,可以預料得到的,後者絕對是較為蓬勃、容易成功的一群,因為台灣人不管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會顯現傲人的生存能力。我們也期望,未來台灣的競爭力能透過在世界各地的台商,重新深入認識客戶,掌握客戶,再回過頭來規畫產品,這樣不論研發、製造、行銷等,都可以獲得真正的利潤。其實,所謂微笑曲線,它也可以是滿足客戶的微笑,所畫出來的一道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