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燒錢燒掉250萬元,燒錢速度實在是太快了,5位股東每個人損失的金額相當於一個月薪4萬元的上班族要工作一年的薪水」,50萬元快速蒸發,對於擔任海運快遞公司股東的魏聰欣而言,每一分、每一毫賺得都是辛苦錢,2年前投資失利一事,也讓他對投資的態度,更趨保守。現年37歲的魏聰欣,已有一位要好女友,打算在今年內結婚;同時,他也計畫在60歲退休;只是,現行保守的資產配置,已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什麼樣的資產規劃,才能支應他的需求,包括結婚、生子、育兒,乃至於退休,這是他目前最困擾的問題。
#@1@#回想起13年前,魏聰欣自文化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快遞業務;最後,從外務員變成一家海運快遞的合夥股東,員工人數由6人增加為30人,營運也由開業當年每月只有14萬營業額,10多年後,翻了10倍以上,變成月營業額160萬元的小型企業。雖然,魏聰欣是一家公司的股東;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第一桶金竟是靠傳統的「跟會」存起來的。「存錢最快的方式就是跟會」,在彰化鄉下長大的魏聰欣,小時候常常跟著媽媽到街頭巷尾去收會錢;後來,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薪水,就拿去繳了會錢;最高紀錄,他每個月所繳的會錢達4萬元,以10%的投資報酬率來看,一年半(20會)就拿回76萬元,賺7.6萬元。除了跟會,保險是魏聰欣另一項理財方式。在快遞公司工作,不時有員工發生車禍意外,使得魏聰欣的風險意識更高。「他的保單內容備份全部在我這兒,他的保險的觀念確實十分周全」,魏聰欣的現任女友看著他說。
#@1@#攤開魏聰欣的保單,厚厚一疊,足足超過10份;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壽險、終身醫療、變額理財型、儲蓄險、意外險、年金險等,保額共1300萬元,每年應繳總保費高達33萬元,是年收入的22%,從29歲時買第一張保單開始,魏聰欣的保單將在49歲前,全部到期。「我的理財有一項重要原則,就是不懂、沒時間看的一律不碰」,魏聰欣清楚明白地說。以股票為例,魏聰欣就是股市「絕緣體」,「因為沒有時間看盤呀!」魏聰欣說出自己之所以對部分投資工具態度保守的原因。
#@1@#不過,在94年10月間,魏聰欣跟朋友合夥開連鎖餐廳;由於,成本控管不當,加上地段欠佳、行銷策略失利,造成開業到收攤只有短短4個月,250萬元的資本額快速燒光;這一次的慘賠經驗,讓魏聰欣對投資,又多了一份體悟。這時,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進入了他的投資組合,也讓他嚐到甜頭。陳建煌是魏聰欣的死忠兼換帖。在大學時代,兩人就是焦孟不離。大學畢業之後,陳建煌進入台南企銀工作迄今,由於在金融業工作,掌握金融市場的一手資訊。兩人敘舊時,常常會聊到投資話題;2年前,陳建煌無意間告訴魏聰欣,歐洲中小股票型基金及全球中小型股票型基金前景不錯,可以進場。剛開始,魏聰欣每月定期定額扣款金額只有2、3000元;但是,這二支基金讓他在1年半內賺了35%,也讓他更大膽加碼;由於,跟會風險大增,魏聰欣將跟會金額降至每月2萬元,將多出來的錢移到基金投資;截至目前為止,每月定期定額扣款金額已增至2、3萬元。陳建煌表示,魏聰欣屬於穩健保守的投資者,因此,對於風險太高的基金,他傾向不推薦。陳建煌認為,亞洲中小及歐洲中小股票型基金長期看好,可以單筆投資;至於長期被低估的美債及日本中小型基金,則可能列為定期定額的投資標的。魏聰欣特別交待好友說,「基金停利點設在2成5至3成,一旦達到停利點,就一定要出場」。
#@1@#除了保險、跟會及基金外,投資房地產是魏聰欣的下一個目標。在2002年SARS前一年,魏聰欣透過法拍市場,向法院拍得一棟位於台北市榮星花園附近、屋齡21年、面積47坪的法拍屋;當時,購得的金額為500萬元,目前市值約為900萬元,第一次購屋就嚐到房屋快速增值的滋味;於是,魏聰欣計算再買下一棟房子,不過,「目前價位太高了,等2~3年後,房市回檔之後再說」,對於目前的高房價,魏聰欣顯得無奈。
#@1@#分析魏聰欣的資產組合,以保險為主、基金及跟會為輔,根本談不上「資產配置」;對照資產配置座標,魏聰欣屬可承受高風險族群,若想在60歲退休,股票投資應占總資產7成以上,不過,現在基金投資的比重連1成都不到。「現在,我還是不會碰股票」,魏聰欣堅定地說。他認為,投資股票要常常關心股價波動、消息面的影響,加上台灣的股票市場遇利多不漲、遇利空比其他國家跌得還兇,波動性太大;重要的是,每天忙著工作,沒有閒暇時間看盤;至於基金,要進、要出有好同學幫他關注,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至於保險,「有保有保庇」,儲蓄險的預定利率又比銀行定存為高,安全有保障。計畫結婚的魏聰欣,即將邁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結婚、生子,是短期內的目標計畫;教育基金及退休基金,則是中長期一定會出現的支出預算;談到未來的目標與投資規畫,魏聰欣眼神不禁露出愉悅神情,他說,「結婚之後,就是兩個人的事,在投資理財方面也必須溝通,達成共識」;但是,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理財規畫。「或許,那時候,會投資股票也說不定」,魏聰欣指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保險或基金的投資金額都會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