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西洋鏡」(Diorama)就是電影的前身;這個在清末自西方社會傳至中國的洋玩意兒,當時,算是一件新鮮事。不過,從鏡內所見的圖片,時而模糊,時而被扭曲,因為,它是經由人手操作。一百多年前,東方人對於來自西方的藝術、文化.....,除了好奇,還存有更多不解;一百多年後,資本主義大行其道,此刻,破門而入的不再是好玩的「西洋鏡」,而是能左右你財富、如洪水般兇猛的資金。形容外資如洪水,並不誇張。在台北股市,有新台幣6兆元的資金運行其間;當中,有1100家企業,外資具有一定比例的持股;同時,有27家上市櫃公司的外資持股超過51%,更明白地說,它們不再僅是披著洋皮,而是在體內,流著外資的血液。只是,對於這些外資,我們所能理解的是表面的名稱,或是,真的已能究其內涵?而不是又一次地看著「西洋鏡」,透過一道小孔,或是光學鏡,兀自欣賞裡面一幅幅經過人為擺弄的圖像。本期《理財周刊》封面主題「台股神算」,要為讀者打破西洋鏡,還原外資真實面貌,讓一個個左右市場至鉅的外資分析師走出西洋鏡,站上台前,接受投資人的檢視。在主文中,本刊主筆曹以斌依「大盤指數」、「半導體」、「面板」、「電腦硬體」等不同領域,點名王嘉樞等眼光獨到的外資分析師;這一群年紀在35歲上下、入行不到5年的後起之秀,靠著一次次精準射擊,在投資市場打響了名號。2007年,他們還要再喊進什麼?事實上,外資觀點也有失靈的時候。令人困惑的是:不準,是功力欠佳,還是另有文章,一如「西洋鏡」裡遭扭曲的圖像?封面主題中的子篇「名牌分析師看走眼大揭密」,要帶你穿透「西洋鏡」,一探鏡裡玄機。以14個工作天的業績表現,選出飆股,確實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但是,資深研究員柴煥欣以嚴謹、周延的財報分析,在本期「理周智庫」中以2月營收為基礎,設下5道關卡,為讀者精挑出30檔績優股。另外,透過不斷換屋,也能致富。內容中,鄭開來的買屋故事,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賺錢,需要靠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