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企業來說,「併購」始終是迅速擴張版圖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許多高成長的公司都是依靠持續併購來維持成長;而當併購又牽涉到「品牌」,等於是在本就複雜的難題上,又投下更多變數。倘若併購是台灣企業躍升全球性企業所無法迴避的道路,在之前明基合併西門子〈Siemens〉的手機部門、最近神達併Navman等例子上,我們更發現,企業透過併購而擁有「雙品牌」逐漸成為一種新趨勢,這對長久以來,以製造見長、品牌較弱的台灣廠商來說,單品牌經營已經是不小的挑戰,若要面對複雜度、難度更高的雙品牌,究竟該如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1@#在討論雙品牌的策略之前,還是應該先回頭檢視台灣的品牌困境從何而來。「對於使用者〈user〉不夠了解」以及「品質跟不上」,是兩大致命傷。過去台灣廠商所自豪的「快速反應」能力,其實是針對「主流市場」而言,基本上還是靠著功能、規格的提升來驅動,只能稱為「大處著眼」;但在「小處著手」的部分,要能細緻到依照不同區域、不同族群來進行研究,進而釐清細部的市場區隔,則幾乎付之闕如。假若我們從供給、需求兩方面來評估市場,台灣廠商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在供給面有百分之百的掌握,製造能力沒有問題;但在需求面的掌握度卻是零,不了解顧客的需求,這樣長期扭曲下,自然無法搔到癢處,「品牌」也就只是一個空殼。
#@1@#對於使用者的需求無法掌握,品質就很難跟上,消費者更不會願意掏錢購買商品,為什麼?不要忘了,即使是所謂的高科技業也不該忽略服務業的思維,而「信賴感」正是服務業最微妙之處。舉例來說,電腦什麼時候會出問題,沒有人知道,消費者可能不那麼在乎這台電腦是什麼品牌、多少價位,但他會在意產品的品質、廠商的服務能否信賴。要能提供完整的服務,公司規模不可能太小;同樣地,要做出成功的品牌,強大的品質後盾也不可少,因為品牌是無法跳躍式來操作的,為品牌而品牌,是一個可怕的盲點,品牌做得再成功,品牌形象再怎麼深入人心,只要品質跟不上,反而會崩解得更快,因為消費者通常相當敏感,你往往只有一次機會。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使用者非常實際,甚至可說是現實,當選擇如此多樣,「下一台電腦會更好」的思維,自然也不令人意外。拿台灣品牌經營堪稱最為成功的宏碁來說,當初也是先繳了許多學費在打造品牌上,而後才省悟、花了很多時間將品質提升到符合品牌形象的程度,之後才足以站穩歐洲市場,進而在全球PC市場上擁有發言權。如何在重重折磨、艱難中挺下來,把品質調整到與消費者的認知一致,絕對得費上一番工夫。假設今天一個廠商已經努力去發掘使用者的需求,也盡力將品質、服務提升到與品牌相應的層次了,才有辦法繼續來談併購。併購的正確態度是「在可控制的情況下進行併購」,而非小孩玩大車,利用槓桿、拿股東或政府的金錢,來挑戰越級比賽。
#@1@#選擇併購對象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方起碼要是在當地市場排名前10大、甚至前5大的品牌才可以,如果是一個二線、甚至三線的品牌,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賴感正持續走下坡,併購可能不是加分,反倒是扣分。以BenQ為例,當初所合併的Siemens手機部門,是一個落在全球前5大之外、正走下坡的二、三線品牌。Siemens當然是一個品牌,但使用者對它的信賴度已經開始下滑,而在技術方面也談不上能有強大支援,使得合併效益始終無法發揮。基本上會談到併購,被併的一方一定存在問題,而併購的一方則往往會以較樂觀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造成最後併購案的成效不彰。再以聯想與IBM的合併案為例,IBM的品牌形象算是相當正面、品質也無庸置疑,但因研發費用過於高昂,才產生虧損;但與聯想合併後,雖然聯想有中國市場作為後盾,但在消費者對聯想的品質普遍抱持疑慮、又得想辦法解決IBM的虧損之下,聯想一定要有可以做得比原來更好的能力才行。而神達併歐洲Navman,雖然同樣有雙品牌不易整合的疑慮,但由於Navman在澳洲、歐洲的市占不錯,著眼於地區性來切入、合併,其實是很不錯的方式。
#@1@#雙品牌與次品牌不同,前者的優點是能迅速擁有品牌,但後續的整合不易;後者雖然前置時間較長,必須要花費較多心力從零開始來打造品牌,但較不會出現企業文化不合的問題。不過,雙品牌與次品牌有一點卻是相同:主品牌一定要夠強,才有辦法去合併或建立另一個品牌。要討論雙品牌的應用,不妨從「百元電腦」〈OLPC〉談起。百元電腦主要對應的地區是新興國家,若考量當地政策、通路、使用習慣都較陌生,合併當地品牌、運用雙品牌的策略,也許會是一個機會。目前來看,所謂的「雙品牌」雖然已開始出現,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成功的,幾乎沒有。畢竟全球性的品牌有限,雖然品牌威力的確驚人,可是真要談合併,效益卻也最難評估,且在合併初期的2、3年,通常是負面的訊息先行發酵,直到問題大致解決完畢後,效益才能開始顯現。而當使用者處於觀望階段,自然也不太可能消費,對於企業來說,氣數就得夠長,才能撐過這段磨合期,非常非常地具挑戰性。最後回頭審視台灣企業,即使專長為代工又如何?難道「鴻海」不能算是一個品牌嗎?不要忘記,「品質」會說話,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使用者信任品質,才有可能相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