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最近可以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先是傳出廣達搶下蘋果NB訂單,讓高盛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調降評等;接著和技嘉案的合資案宣告破局,讓摩根大通和巴黎證券也加入調降評等的行列,但麥格理證券和德意志證券都持續力挺。由於外資看法多空相當分歧,究竟誰的看法正確,恐怕只能等待實際的財務數字出爐,才能說明誰是贏家。
#@1@#不過,外資客戶早已毫不客氣的大砍華碩股票,從3月23日破局消息出爐到4月2日為止,外資就大砍7.12萬張,整個3月外資只有一天站在買方,3月整體賣超張數達到19.87萬張。原先蘋果傳出轉單時,多數外資分析師都認為,儘管代工業務損失難免,但看好華碩高毛利的自有品牌業務成長,因此影響有限,但接著連與技嘉的合資案也破局,就讓不少分析師開始轉趨保守,一位外資分析師甚至表示,「轉單、破局,令人擔心這將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的開始。」
#@1@#為何與技嘉合資破局,會讓這麼多外資開始由多轉空?主因在於合資案是當初外資看好華碩的一大主因,讓華碩在主機板市場的主導地位更加牢不可破,也停止已經血流成河的價格戰,但破局後,讓人擔心價格戰再起,更重要的就是鴻海會不會趁虛而入,對華碩造成更大威脅。麥格理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張博淇在合資案破局後,接連發出兩篇報告為華碩叫屈。針對主機板價格戰的問題,張博淇回應,在英特爾和超微都將推出新平台、存貨水位仍健康、PC需求仍看好的情況下,廠商沒有發動價格戰的必要。至於蘋果轉單,張博淇強調,自有品牌業務的營業利益率是代工業務的3倍,且目前看來,自有品牌NB的成長足以彌補代工訂單的損失。最後從價值面來看,目前華碩的本益比已經不到10倍,甚至比2006年上半年主機板價格戰最激烈時還低,投資人沒必要過度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