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自古以來是多數人奮鬥一生累積而來的豐碩成果,至今仍被視為成家立業的第一塊基石,是為家庭擋風避雨、隔絕外界紛擾的安全堡壘,也是人生中最高額的支出之一。
正因房子在廣泛價值觀裡擁有崇高的地位,即便是中古屋仍然是購屋者的考量選項,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房子也是會隨著時間而走向衰老的用品。尤其台灣位處於地震頻繁的地震帶上,經歷過天災人禍未知的風險影響,房子的修繕頻率會隨著天災的降臨、人為的疏失而增加,再加上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當一次次地震來襲,倘若又引發火災,其後果令人不敢想像。因為有著無法預測的天災發生,為了防患未然,汰換與重建是老屋必經的過程。
未經結構技師簽證 需要再重新檢討耐震性能
我國人口數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從三百萬人成長到二三五三萬人,歷經景氣急速邁進的情況,總有做得好和做不好或者來不及做的事,譬如都市計畫法立於民國二十八年,民國六十年頒布建築師法,直至民國八十年後才頒布建築物結構與設備專業工程技師簽證規則,由此可見當時立法頒布,長期處於追逐社會環境變遷的狀況,所以都市危險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第三條明文規定,需要屋齡滿三十年以上的合法房屋才符合申請標準,代表民國八十年以前未經結構技師簽證的房屋普遍需要檢討耐震性能。
除此之外,還有過去的海砂屋、民國七十一至七十五年的輻射鋼筋屋、八十四年阪神地震後的土壤液化規範、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修正,前述都是以時代的眼淚為代價換來的檢討改善,法律規範雖然可以有效管控不當的人為因素,但仍無法預測及避免天災來襲,因此才有了實施建築物整建和重建的配套辦法。
新建築首重二大要點 「結構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
綜觀我國歷史時空背景,地震是台灣不可避免的宿命,發哥(戴雲發)提醒,地主在談重建時,應找出最適合自身之重建方式、可信任之建商及耐震韌性有效提升之建築工法,不只是考量自身的重建利益,還要考慮建築物結構上的安全。重建時地主有機會從頭開始參與建築物的興建,應多花心思關心自己未來的家是否安全,從源頭的建築規劃至後面的營建施工品質,都可以適度的監督實施者是否做好,在結構安全、施工品質嚴謹把關,並做到資訊透明、施工品質透明化。
都更危老重建的房屋,並非拆除重建、汰舊換新而已,更應注重新建築的「結構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兩大要點,一開始就能把一切規劃好做好,即使遭遇天災人禍、建築物老化,只要落實整建維護即可,不需要再把房子打掉重建。
為台灣居住安全貢獻一份心力
正所謂不同時期有屬於該階段的社會風氣與責任義務,若早個二十年也不會遇到都市更新及危老重建,從結構安全專業與社會貢獻的角度出發,將都市更新、危老重建視為這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帶動更多關心及重視建築安全品質的建築專業人員,共同從事這個大家認為辛苦、不容易的危老都更整合及興建,為台灣的居住安全貢獻一份心力。更希望住戶能了解危險老舊建築的不安全,遠離地震發生時的恐慌,避免地震後所造成的傷亡,並能住進百年都不需要再重建的抗震、健康、安全的好宅。
▊「Alfa Safe柱中柱」有效強化柱核心圍束能力,使抗震韌性有效大幅提升、結構更穩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