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炒房政策各部會一波接一波,到底房價上漲的核心問題在那裡?政策能否命中靶心?那些KPI指標可做為打炒房依據?
自二○一八年房市止跌以來,房市盤整一年後房價就節節上升,於是政府開始提前部署,二○二○年第四季央行率先推出四限貸政策、內政部推出實價登錄2.0修法,促使資訊朝向更透明化並對預售紅單炒作提出嚴格規範,而財政部也在立委質詢壓力下,推出房地合一稅2.0延長加稅時程,打炒房政策各部會一波接一波,外界關心,到底房價上漲的核心問題在那裡?政策能否命中靶心?打炒房可依據那些可信的KPI指標?
筆者先針對政策打炒房的效果做出三點預測:
(一)打炒房政策只做對一半,並未針對真正核心,效果有限:
這次政府在房價尚未過熱時即提出「超前部署」打炒房措施,這是正確的選擇值得肯定,惟因事前國發會未提前整合各部會分工循序部署,以致央行錯把後衛當前鋒,先行提出四限貸的風險控管措施,接著各部會開始各自表現,包括內政部提出實價登錄2.0版對房市資訊透明化有很大助益,而最猶豫的財政部也在立委不斷質疑的壓力下推出房地合一稅2.0版。
筆者認為這些政策並未真正命中靶心,並提出政策方向的三點缺失:
1.預售炒作的核心在於土地炒作未規範:預售紅單炒作雖會因政策管制與納入房地合一稅的規範而漸行收斂,但房市炒作的核心問題在於土地被少數人囤積壟斷,才是房價炒作的原兇。
2.成屋炒作的核心在於租賃黑市與低總價市場被壟斷:實價登錄2.0是資訊透明化的重大進展里程碑,但租賃交易未全面登錄是最大敗筆,這也是無法防止租賃逃漏稅黑市的主因,造成都會中小坪數被多房的房東壟斷,而政府政策又不斷給予房東多樣減稅措施,反對黨提出的囤房稅也給予多房的房東減稅,以致鼓勵包租公不斷囤房,低總價產品的房價與房租節節上升,受害最大的就是無殼蝸牛與年輕族群。
3.房地合一稅2.0對預售市場有效,對成屋市場會失靈:預售紅單炒作的形成要件,是房價上漲幅度高,短期轉單才能獲取利差,若不從源頭做起很難防堵,只要納入合法繳稅機制,加強稽查,短線紅單炒作就會收斂。而成屋市場目前幾乎是剛性需求市場,房價漲幅有基之彈,在上升趨勢線上,若政府硬要延長加稅時程,恐會形成助漲現象發生,政策適得其反。
(二)打炒房政策只能降溫房市,無法讓房市價量俱跌:
經濟成長強勁是此波房市推升的主要基本面,若房市技術循環面也在上升趨勢線上,除非國內外政經局勢有突發性利空,否則房價必然會依經濟成長率加權1.3~1.5倍的幅度持續上漲,今年預計經濟成長率坐四望五,因此全台房價平均漲幅預計坐六望七(6%~7%)。而在經濟成長強勁、資金充裕、低利率、建築相關產業高通膨…等等環境下,政府打炒房只能期待降溫,事實上卻難以抵擋房市的有基之彈。
(三)打炒房政策KPI指標設定若偏差,恐演變為實質打房:
筆者仍然肯定政府各部會對打炒房的用心,但部分立委錯把打炒房成效指標(KPl)訂為房市價量要俱跌,他們認為當前交易量第一季較去年同期仍有16%增長,就是打炒房無效,一直希望政府再加重力道打炒房,這是非常偏差的指標設定。回顧一九九○到一九九七年間,房價處於盤溫穩定時期,但因經濟成長強勁及資訊代工業蓬勃發展,房市自住與換屋要求強勁,全台平均年成交量達四十至五十萬戶之間,形成價穩量增的現象,這才是健康的房市,如今,打炒房怎會形成打交易量、打房價的趨向?
甚至也有學者認為只要以房價所得比單一指標做為打炒房依據,這也忽略房價所得比的分母是所得,台灣十八年來經濟不斷成長,但分配所得不均,薪資所得原地踏步,這才是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的主因,政府若未能針對打炒房設定好降溫指標,打炒房政策恐形成為實質打房趨向,對房地產將造成實質傷害,甚至在建築相關產業通膨影響下,成本不斷上升,政府硬要打跌房價與交易量,不但扭曲市場,更會造成房市崩盤、違約與消費糾紛不斷的嚴重後果。
筆者認為打炒房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指標主要衡量因素有三:
一、房市價量增長與經濟成長率的同步指數指標關係。
二、房市價量增長與通貨膨脹率的同步指數指標關係。
三、房市建照核發量、開工量、使照核發量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