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氣候變遷對於人類生命的威脅並不亞於新冠病毒,各國紛紛宣示二○五○年達到零碳排,以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國家或企業將減省下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釋放到市場交易,就是所謂的碳權交易。
中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六月在上海啟動,綠能、碳權成為投資熱門標的。從巴黎氣候協定到碳中和政策的落實,除了風力、太陽能、電動車等綠能投資蔚為風潮,碳權也成下一波鎖定目標。
台股造紙、鋼鐵、水泥等傳產族群連接碳權商機,股價近來皆有所表現。
其中,華紙在兩岸大舉造林,面積甚至超過台北市,換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八十五萬噸。中鋼也持續以精緻鋼廠、綠能產業為發展雙主軸,節能減碳成為中鋼未來營運發展重要課題。台泥取得台灣第一張水泥碳標籤,台泥標示碳足跡標籤也在去年底上路,也與全球水泥及混凝土協會(GCCA)等共同發起「2050氣候願景」,致力降低水泥及混凝土碳足跡。
歐美希望二○五○年達成碳中和目標,拜登更希望美國在二○三○年底減少一半碳排放量。未來世界減碳愈嚴格,碳權價格就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