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非營利組織代表615以線上記者會的方式,向政府提出紓困勿忘NGO團體的呼籲
筆者日前拋磚引玉的捐贈口罩活動,引起了許多朋友的共鳴!更有幾家媒體相約採訪!我特別告訴他們,社會上有些人、有些議題,比我們更需要、更值得關注。
立法院從六月加開臨時會,處理紓困4.0方案補助規模二千六百億的特別預算。這波疫情來得又急又快,各部會迅速提出的各種紓困措施與經費自然可以理解,也該支持。當中難免有所疏漏的對象,但許多默默在台灣各角落服務的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好像已被遺忘在這波紓困裡。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近年台灣社會團體總數已達五萬七三○六個,如果加上職業團體一萬一二一二個,總計已經達到六萬八五一八個正式立案的民間團體。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提到:「公督盟因為組織的特性,過去一直不拿政府的補助,但這不代表其他公益慈善團體不需要。第三級警戒已一個月,非營利組織的生計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全台非營利組織中,約有數十萬人投入專職工作,其中以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佔三成最多,扮演社會最底層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萬一這些非營利組織團體也成為經濟崩解的受害者,而必須縮編與資遣,在未來可能更為艱難混亂的社會復原過程中,少了這些有豐富經驗的第一線社工人員幫忙,可能造成更多遺憾或社會安全網的破損。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分享去年申請紓困的經驗:「勵馨是一個中大型的社福組織,去年嘗試申請,行政作業非常繁瑣,花了一、兩個月才能完成作業。目前政府設定的紓困條件,不利於小型NGO及倡議型的民間組織。」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表示:「超過一半民間團體嚴重受到疫情影響,走政府紓困的管道,幾乎都沒有辦法通過。」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代表陳明里則建議政府應該推出積極有效的協助,將有投勞保的NPO,比照旅遊業的方式紓困。
台灣民間團體活躍,是台灣社會多元化的象徵,如果是因為這波疫情而導致募款寒冬,而非組織本身經營管理等問題,大家應該協助他們生存下去,於社會有利。
代表台北市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出席的筆者提到:「因三級疫情,在台留學生、外籍生也面臨到打工的困境,尤其東南亞國家的同學;更重要的還有七十二萬的移工,我們都呼吸同樣的空氣、面臨同樣的困難。關心非營利團體,也是解決社會更多立即性的危機。」
公督盟吳鯤魯理事長總結:「希望政府可以依照NPO的規模,給予防疫或紓困的津貼,支持台灣社會進步的力量。」
大家提醒政府務必盡快盤點國內非營利組織在這波疫情所遭遇的困境與需要的協助,納入未來的紓困計畫中。這些專職工作者薪資普遍不高,多半具有高度理想性格,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千萬別讓幫助弱勢的團體,此刻成為更弱勢、沒人幫助的一群人。
簡榮宗律師在前幾個月也特別開記者會,建議政府關注如何對小型的非營利組織提供紓困協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協助我們更早突破困境
澳洲及新加坡政府過去一年對於企業與社會各界群體之紓困措施,讓民眾普遍受到照顧。相信他山之石,可以作為今年才遇到疫情高峰的台灣政府參考!(作者李三財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暨「就諦學堂」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