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IBM的PC與蘋果(Apple)電腦的競爭機種,以及無線電音響城(Radio Shack),共同催生龐大的個人電腦產業。大多數人同樣沒有料到,這不只是一項新產品,而是為世界經濟創造另一個數兆美元產業的先驅個人電腦市場,到了1991年,短短10年間,電腦的銷售額就已經超越美國汽車的營業額。
#@1@#從當代經濟史看來,以往需要100年才會完成的重大改變,現在已經縮短為不到10年。你能像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戴爾電腦的邁可.戴爾(Michael Dell)、亞馬遜網站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等人一般有先見之明,預見個人電腦數兆美元的商機嗎?你又會踏入哪一塊個人電腦領域?汽車和個人電腦出現時,都被視為矛盾產品(oxymora)。畢竟,在習慣以馬和馬車代步的年代,社會大眾很難相信交通工具可以是自動的。同樣地,在需要騰出一個房間裝置主機電腦的時代,誰又能預見電腦有朝一日會「個人化」?環顧歷史,一些革命性的新產品都是因為科技上的突破,降低製造成本而日漸普及。人類並不需要汽車和個人電腦,除非買得起--就像我們今天對星際旅遊的需求。但是,只要這些新產品的價格大眾化,很快就會從一項單純的新產品,搖身成為日常工作或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汽車和個人電腦究竟憑什麼因素迅速崛起,席捲市場?這當中可有脈絡可循?了解這些普及化產品的特性,或許有助於預測其他前景看好的新產業。
#@1@#下一個兆億美元的產業正在萌芽,這個產業將深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在10年內創造1兆美元的商機。但我們今天渾然不知,就像不知道1908年的汽車業或1981年的個人電腦會帶來龐大的商機一樣。汽車業由於化學、冶金和金屬科學上的突破而蓬勃發展,個人電腦業則得力於物理學和二位元數學而欣欣向榮。下一個1兆美元產業,將歸功於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我們每天一早用的牙膏、洗髮精,白天的飲食到晚上睡覺的床墊及化妝品,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決定,早已透露出對保健的需求。我們需要產品帶來安全,也要預防產品可能造成的傷害。然而,社會大眾對保健的需求才剛起步,一般人並不知道可以隨時隨地做保健,同時市面上有關保健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普及。保健產業面對的是人類生命中最奧祕的難題--老化和生命力,科技在這方面迄今仍未有突破性的進展。在明確定義保健產業和指出其商機之前,應該先界定其和另一個運用相同科技的產業的區別--現今達2兆美元的健康醫療產業。美國的經濟體約有1/6,總計2兆美元是來自健康照護(healthcare)產業。健康照護這個字眼並不恰當,彷彿整個經濟體的1/6是用在疾病(sickness)產業上,在字典中的疾病定義是「身體不適、不健康、虛弱或罹患某種疾病。」
#@1@#因此,疾病產業可說是被動性的產業,雖然病痛的嚴重程度不一,但人們只有發生特別狀況或罹患疾病時才會成為疾病產業的客戶。因為沒有人想成為病人。美國目前的保健產業達5千億美元,往後5年將額外增加5千億美元的市場。字典中的保健定義則是「健康良好的狀態,尤其指以主動積極方式達成的身體狀況。」因此,保健事業是主動積極的產業。人們心甘情願成為顧客,想要更健康、降低老化的現象和避免成為疾病事業的顧客。每個人都希望預防勝於治療,成為保健客戶。
#@1@#我對疾病和保健產業的定義如下:疾病事業,是指事後對罹患一般病痛到惡性腫瘤的病人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目的不外乎治療疾病的症狀或治癒疾病。保健事業,則是指事前對健康人們(沒有疾病纏身)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讓他們更健康、健美,並延緩老化現象或防患疾病於未然。除了一些醫生、保健專家,或是經驗老到的生意人之外,一般的讀者也許很想知道如何開始參與保健事業,而不用擔心血本無歸或是丟掉飯碗?對這些人,甚至是有經驗的生意人來說,直接銷售是尋找保健財富的好方法。假設我在1845年告訴你,於加州淘金熱(gold rush)時期致富的人,都是利用自己在其他領域的技術和關係,提供淘金客所需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亨利.威爾斯(Henry Wells)和喬治.法戈(George Fargo)就是設立富國銀行(Wells Fargo Company),專門提供礦工金融和快捷運輸服務而發財致富。我們每個人活了大半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專業技能和人際關係。不管是提供保健服務、配銷產品,或直接投資保健產品,都可說是商機無窮,我們應該利用自己的老本行,致力於發揮專長,在這即將來臨的兆億保健產業中搶占一席之地。事業有成的投資者和企業家,知道如何辨別夕陽產業和明日之星產業。一般人都認為,1908年推出T型車的福特是汽車的發明人。事實上,早在幾十年前,車子就是有錢人的休閒工具。誠如福特自己所言,他真正「發明」的是利用各種不同的新技術,生產一部「人人都買得起的低價車」。
#@1@#其他產品也有類似的情況,不管是收音機、電視、旅館、航空旅遊、錄放影機、傳真機、個人電腦、電子郵件等發明,都因為普及化而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這些產品開始時都是屬於有錢階級的玩意兒,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降低生產成本,就會成為人人都買得起的普及化產品。大眾化產品有5個特性:
#@1@#一、人人買得起(Affordability)。錄放影機於1976年首度問世時,每個家庭都想擁有一部,但每部1500美元的價格讓多數人望而卻步。隨著科技進步,錄放影機的價格下滑到100美元以下,到了1990年,全美1億1千萬個家庭共擁有1億2千萬部錄放影機。現在的DVD、iPod和GPS也是相同的情況--只不過錄放影機花了14年才普及化,而這些產品只花了14個月。像汽車或房子之類的產品,即使科技進步,價格也不可能低到人人買得起。但隨著另一項產業的興起--消費金融,消費者可以每月分期付款的方式分攤價格,擁有這些產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二、口耳相傳(Legs)。一項產品或服務如果光靠行銷手法很難普及化,除非能口耳相傳;只要一群人擁有之後,不必再靠宣傳,其他人自然就有購買的欲望。就像看到別人使用汽車、電視和個人電腦後,自己立刻也想擁有。三、持續性消費(Continual consumption)。根據統計,今天要誘使消費者嘗試一項新產品,得花上100多美元的廣告行銷費用,而這只是測試消費者的偏好而已。消費者喜歡後還必須有相關的產品或服務刺激大家持續購買,才能成功。以電視和收音機為例,使用的普及導致廣告量增加,帶動更多精彩的節目,進而創造更多的電視和收音機需求。消費者雖然每5年才花100美元買部錄放影機或DVD播放機,但一部錄放影機或DVD播放機卻創造每年幾百美元的影片租售業績。再如消費者買部個人電腦後,都會想要功能更強的印表機、畫質更好的螢幕、速度更快的網際網路連結等。成功的商品必須是能持續消費的普及化商品。
#@1@#四、老少咸宜(Universal appeal)。任何產品或服務如果要成為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大眾化產業,必須讓每個人都有想要擁有的欲望。今天,每個人都想要汽車、收音機或個人電腦,但獨木舟、腳踏車或豪華遊艇,就不是人人想要的。然而,一種產業具有老少咸宜的特性,並不代表該產業就會有一種老少咸宜的產品,消費者各有所需,所以應該設計不同產品滿足不同需求。福特最初只製造單一款式,人人買得起的T型車,他經常沾沾自喜說:「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你喜歡顏色的車子,但目前我們只有黑色的。」於是通用汽車即以此為訴求,針對想擁有更高品質及顏色選擇的T型車車主,每年推出新車款刺激重複性購買,因而在1920年代擊敗福特汽車。五、縮短消費時間(Low consumption time)。這是今天希望成為普及化新產品和服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忙碌的消費者必須有空閒享用。今天大多數普及化的產品,除了帶來享受的樂趣外,還必須能節省消費者的時間。汽車和噴射客機縮短消費者的旅程,錄放影機免去消費者到戲院大排長龍的困擾(或是讓家人在晚餐時一同觀賞喜愛的節目,增加全家共處的時光),而用電腦寫信遠比用打字機省時。
#@1@#在此之前,一些保健的產品和服務是屬於有錢人的專利。我首度體會到保健產品和服務是1990年代,當時我正在裝修加州的太平洋巴利沙達斯(Pacific Palisades, California)海邊住屋時,發現左鄰右舍的富翁名人對食物和健康都很講究,這才注意到這種產品和服務的存在。自從我成為保健消費者後,發現一旦離開我住的高級社區,就很難買到保健產品和服務,從供應健康餐飲的餐廳到旅館的運動設施都是如此。時至今日,環境為之改變。餐廳競相提供健康食物,健身房一家一家開張,愈來愈多維生素和補充品出現在廣告媒體上。這些改變足以讓保健產業從上流階層普及到社會大眾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檢視保健產業和普及化產品5個特性的關係。一、保健產品和服務是否人人買得起?以前要吃新鮮、健康食物的唯一方式就是親自下廚。餐廳提供的不是昂貴、口味重的烹調,就是包裝好的加工食物。今天,健康食物不只在健康餐廳吃得到,一般餐廳也供應低價、健康的食物。另外,保健事業也有降價的情形,論時計酬的私人教練,現在同時幫十幾個學員上課,而不是某位政商名流的專屬教練。品質良好的維生素和補充品隨處可得,不必親自栽種或調配。
#@1@#二、保健產業不必靠持續性的廣告促銷就能「口耳相傳」?每回只要養生有道的保健人士提到自己的年齡,靈活的身手或減輕的體重,周遭親朋好友就會好奇問道,究竟有何靈丹妙方讓自己看起來年輕、變得強壯結實或維持好身材。無庸置疑,他們的答案一定會讓發問的人購買相同的產品。三、保健產業的產品和服務能讓人持續消費嗎?本質上,維生素、運動、食物和其他保健產品和服務,也許是經濟體中消費頻率最高的產品和服務。一旦保健人士認為某種產品或服務具有功效,就會成為忠實客戶,並樂於嘗試其他保健產品。就如人們一旦開始運動減肥,也會開始攝取飲食補充品及找尋更符合健康的餐飲。四、保健產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否老少咸宜?每個人對健康、健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無論男女老少總希望自己的外表和實際的感覺都更健美、健康。保健產業需解決人類普遍的老化問題,而不光是告訴老年人要無奈地接受日益惡化的身體狀況。五、最後一點,也是評估保健產業長、短期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有空閒使用這些保健產品和服務嗎?無論就整體經濟或保健產業來看,答案都是樂觀的。現代經濟成長的動力在於,消費者以增加的可支配所得購買必需品,而這些必需品不久之前還屬奢侈品。然而,仔細探討這些新產品和服務後,就會發現一個阻礙未來經濟成長的矛盾現象。
#@1@#多數新型奢侈品,從哈雷機車到除草機都有一個重大的缺點:享受起來曠日廢時。這是現代人生活的最大矛盾之一。消費者的每年可支配所得愈來愈高,但可以享受的時間卻愈來愈少。相對於過去「富裕的悠閒」(idle rich)和「貧窮的辛勞」(working poor),現代幾乎各個階層人士的可支配所得,都和休閒時間成反比。幾年前,如果你問別人為什麼不去買某項新產品時,答案可能是買不起,今天的答案卻可能是根本挪不出時間享受1星期或1個月以前購買的新玩意兒。此外,今天消費者需求增加的項目是娛樂和服務,而不是體能產品。這些消費耗時的產品,從按摩到豪華遊艇到歌劇門票都有需求上的限制──1年365天,而1天只有24小時。今天消費者的限制在於生活中排滿其他休閒活動,而不是工作上抽不出身。我們的經濟可能因為這種消費需求因素的限制而逐漸停滯,除非科技能提供消費者不需花時間就能享受的產品和服務,而保健產業就是不需花太多時間的新服務。從上面5點來看,保健產業就和汽車或個人電腦一樣,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這點無庸置疑。
#@1@#作者:保羅.皮爾澤(Paul Zane Pilzer)譯者:徐鋒志出版社:商智文化出版日期:200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