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許久的華碩分家案終於塵埃落定,長久存在的品牌與代工利益衝突問題,也在這次分家過程中獲得初步解決,對國際機構投資人的最大意義在於:可以開始以評估品牌公司的標準來衡量華碩,因為華碩營收與獲利表現起伏將轉趨穩定。為了解決利益衝突問題,華碩內部可是傷透了腦筋;因為華碩代工部門自行獨立的能耐還不夠,但隨著新力等筆記型電腦代工訂單逐步流失,若再不獨立出去,時機點將越來越遙遠;據了解,甚至有國際私募基金找上華碩,希望能收購代工部門,但最後都卡在集團資源運用考量而無疾而終。
#@1@#針對分家內容,美商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指出,除了原本所預期「品牌與代工各擁一家公司」變成「代工再細分為兩家公司」的差別外,幾乎沒有太大意外,結果算是「中性」;至於為何「一分為三」、而非「一分為二」,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永碩有策略性考量、未來不排除再併回到和碩聯合;二是也許有中國投資上限的規畫;但不管如何,既然和碩聯合與永碩的董事長都是同一個人,當初國際機構投資人所擔心的代工切出去後規模太小等問題,並不會更嚴重。華碩代工部門所挹注的營收與獲利比重落差極大。以第1季為例,因為新力PS3出貨大增,營收表現硬是將鴻海比下去;但到了第2季,卻因PS3出貨下滑,營收出現大幅衰退;於是,對長線機構投資人而言,這並不是個長期持有的好理由,華碩因此錯失成為長線外資核心持股的機會,誠如港商麥格理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張博淇所言,若非如此,華碩本益比也不會低到10倍以下的委屈水準。根據港商德意志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高光正的評估,假設華碩將業務百分之百委外給和碩聯合,華碩、和碩聯合、永碩2008年營收將分別為新台幣2760、5980、2160億元,獲利則分別為158、99、88億元,先前華碩代工部門的營業利率僅有1.8%,問題在於規模太小,分家後若能藉規模擴大來提升營業利率,對股價才有實質助益。
#@1@#金文衡認為,接下來要觀察華碩的「執行力」,重點包括:一、能否讓客戶真正相信這次分家是玩真的;二、品牌與代工部分能否同時獲利;不過,他也提醒,從宏碁與友訊分家歷史來看,股價通常是剛宣布的時候開始上漲,反倒是正式分家的時間一到,股價開始走跌,他會建議客戶,應在公布後這段期間進行操作。既然華碩對外公布分家內容,誠如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的預估,本益比將比照宏碁等品牌大廠,也就是說,股價有機會挑戰125元,金文衡也認為,分家後若改用「加總法(sum of the part)」作為價值評估標準,華碩投資價值將可調升(re-rating),因此,他將華碩目標價調升至1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