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在租稅政策上,大吹「香港風」。前一波討論調降遺贈稅,是覺得香港遺產稅幾近於零,所以吸引大量資金進入,「值得效法」。而近期釋出要把營業所得稅調降得比香港低,也是希望讓投資環境「變好」。只是,在此刻談減稅的主因,無非是為了選舉。1988年,老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講過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請讀我的唇:當選後,不會加稅(Read my lips:There's no new tax)」,沒想到當選後就立刻宣布加稅方案,坐實了「天底下的政客一般黑」,談減稅都是為了選舉騙票。
#@1@#減稅,人人都愛,但問題是當政府稅收減少之後,政府的因應之道是什麼?有沒有配套方案?其實,政府的支出就是人民的負擔,租稅政策主要是處理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一個合理的租稅政策,最低限度應該是要依現在的稅收來負擔政府的支出,如果不能夠開源,就要想辦法節流。而台灣目前的稅收,只達政府支出的55%。在早已債台高築的情況下,貿然地談減稅,只會加速財政赤字的惡化。事實上,在談租稅問題之前,應該先要了解什麼是租稅公平。因為,租稅政策是一種差別待遇,有人少負擔,相對的就有人多負擔。所謂的租稅公平,包括了「水平公平」與「垂直公平」兩個部分。水平公平就是不管所得來源,只問所得大小,一律課稅。像是中獎1百萬元、薪資1百萬元或利息收入1百萬元,政府都不過問其來源,通通課稅。但因為鼓勵人們用勞力賺錢,就有薪資扣除額;鼓勵人們投資,就有促產條例等;而垂直公平則是指不同的所得,要課以不同的稅率,所得稅採累進稅率,這是這層緣故。
#@1@#如今,由於行之有年的促產條例即將在2年後終止,執政當局打算推出調降營所稅來「接班」。促產條例是策略性的挑一些產業來獎勵,過去大量使用在社會上通稱的「高科技產業」,而現在改為減營所稅,就是把優惠普及到一般產業。這樣一來,看似變公平了。但對目前的台灣企業而言,減營所稅未必是大利多,因為如果企業沒有錢賺,就算政府減再多稅也是無濟於事。在稅收吃緊的情況下,租稅優惠必須更加精緻化。我們常說產業鏈的利潤,呈現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獲利最多的左右兩端是研發和行銷,而獲利較少的則是製造。可是,台灣舉世聞名的強項是代工,即使做得再多,相對於研發和行銷端來說,仍屬「微利」。因此,未來要利用租稅優惠來加強產業的競爭力,應該要著重在研發和行銷,而不是過去常年優惠的「製造」思維。至於,號稱營所稅調降後,會比香港稅率更低的說法,則有混淆視聽之嫌。熟悉稅法的人都知道,香港營所稅採的是英國制的個別所得稅,但台灣所得稅卻是美國制的綜合所得稅,基本上兩者並不相同,政府拿台灣跟香港比較其實並不適當,實際上,民眾也不會去比較兩者稅率哪一個較高,民眾關心的是「我到底要繳多少稅」。遺憾的是,政府忽視當前財政窘困的事實,一方面減稅討好選民,另一方面又大開選舉支票,政府財政每況愈下,到頭來受害的恐怕還是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