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球興風作浪的Delta變種病毒疫情,為全球經濟前景展望帶來一片烏雲,各央行避免剛燒旺的景氣太早熄火,勢必要延續執行中的貨幣政策來強化經濟的底氣。
歐央七月利率決策會議已率先調整新政策指引,將允許通膨率超過目標(二%)一段時間,不會在通膨達標時就立刻緊縮貨幣政策,並暗示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低利率,以支持歐元區經濟,市場普遍解讀歐洲央行要到二○二四年或二○二五年才會開始升息,隱含資本市場的熱錢派對不會那麼早結束,提振資金信心帶動美股再創歷史新高。
相較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歐央寬鬆態度更為積極,資產負債表從今年三月初至七月中已增加九二九七億美元的規模,超過聯準會同期間的六二二三億美元。尤其在歐央四月初及七月初兩次大幅擴表的時間點,同時出現美國公債價格及美元指數雙雙走升的情況,可以解釋成歐債擴表的資金外溢效果正是近期熱錢往美元資產跑的背後原因之一。
那斯達克指數施展吸金大法
由於美國近期經濟數據已出現疲態,歐央政策態度又重申鴿派,聯準會轉鷹的時間點就可能被迫延後。因此,可預期在聯準會正式縮表之前,市場將會維持熱錢總存量持續增加、美元指數轉強、公債價格走升(殖利率走低)的背景條件,有利全球股市及科技股評價提升,美股漲勢又會優於其他股市。
另前兩期所提到,根據財經M平方針對一九九八年到二○二一年三月各區域股市在不同循環期的報酬與勝率所進行的回測,進入景氣擴張期後那斯達克指數、費半指數及印度股市指數是期望報酬最高的三個指數,顯示美股科技股會是景氣擴張期較好的投資方向,符合現階段資金轉進美股的科技指標FAANGM(臉書、蘋果、亞馬遜、網飛、谷哥及微軟),並帶動那斯達克指數持續創高的資金移動方向。
近期中國加強監管科技股,在美上市中企如果無法揭露金融資訊,也會面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下市危機,導致中國科技股的股價崩跌,外資紛紛減碼撤離。市場預期中國政府此舉會促使大批資金撤出中國科技股,並轉身搶進美國科技股票,看好那斯達克指數的後市。一旦此邏輯成為市場共識,在多方資金集中搶進下,未來那斯達克指數將易漲難跌。
半導體雜音免驚 比價效應將顯現
那斯達克指數創高也會帶動費半指數的比價效應(兩者回溯的期望報酬差不多),走勢連動性與費半指數越來越高的台股半導體類股也會同步受惠。整體半導體市值又約占台股四成,類股上漲對加權指數拉升具有絕對效果,有助提高台股未來年化報酬的潛在空間。
近期半導體產業因英特爾及德儀的財測不如預期,開始出現供需失衡改善、景氣觸頂的雜音,進而壓抑半導體股的股價表現,導致費半指數仍落後美股創高的走勢。不過,市場的解讀卻與英特爾執行長對整體半導體市場展望產生矛盾,其認為半導體供給要追上需求且完全滿足需求,大約還需要一至二年時間,因廠商今年提高資本支出擴產,新產能最快也要兩年後才會開出。
進一步對照國內晶圓代工廠的說法,與英特爾算是口徑一致。台積電(2330)總裁魏哲家認為產能短缺可能延續到二○二二年,成熟製程因新增產能要等到二~三年後才會開出,產能吃緊情況更會延續到二○二三年。聯電總經理簡山傑也表示市場需求成長幅度遠大於產能增加的速度,這個結構性問題難以在短期獲得解決,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情況可能會延續到二○二三年。
近日已傳出聯電成功調漲二○二二年第一季的報價,四○奈米製程約漲十~十五%,其他製程則是五~十%,讓市場解讀的供需改善之說不攻自破。根據電子時報報導,熟悉德儀的產業人士多表示,德儀晶片交期至今只見延長,不見縮短,甚至今年至今未漲價的策略可望在第三季有所改變下,德儀沒有特別看好第三季營運成長動能的說法,似乎是為接下來的晶片漲價動作預做鋪路。當長達半年以上不漲價的國外晶片廠也開始跟進晶片漲價動作,有更加印證台積電、聯電預告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情況將延續的說法。
中國加速本土化 美廠下、台廠上
另一個美國晶片廠展望落後整體產業的原因,則是中國半導體本土化、去美化的國家戰略政策。近來看空半導體產業的大摩意外大轉彎,翻多看好中國半導體商機,認為中國MCU本土化商機才起飛,今年為轉轍元年,預估未來五年中國MCU市場將複合成長四四%,遠高於中國GDP增速的三~八%。目前中國MCU自製率僅六%,二○二五年將提升到二五%,同期間中國MCU廠在全球市占率也會從目前的二~三%,大幅提升到十%。
中國加速本土化時期,在全球取得的市佔率當然是從意法、恩智浦、瑞薩、英飛凌及德儀等全球MCU大廠所奪走。如果再考量去美化的因素,中國客戶最先轉單的對象當然就會以美國廠的德儀為主,德儀的營運成長動能落後整體產業也就有合理的解釋。大摩也看好中國本體化趨勢,將有助中國廠兆易創新及台廠新唐(4919)未來的營運發展。
由於中國半導體產業過去資源並非主要放在發展MCU,在加速本土化的初期階段,就須先借助台廠的IC設計技術及晶圓代工產能,成為近期國內的MCU廠或成熟製程代工廠訂單滿滿、報價不斷喊漲的原因之一。所以受惠此趨勢的台廠不會只有新唐一家,而是整個台灣MCU廠都是潛在受惠者,未來營運至少會有一兩年的好光景。
預防性囤貨需求強 MCU機動式漲價
對MCU廠而言,還有一個支撐營運維持高檔的基本面利多,那就是廠商預防生產中斷的囤貨需求。華爾街日報報導,繼汽車、個人電腦及家電產業後,手機業者也面臨晶片短缺衝擊,半導體供應鏈平均出貨時間過長,六月已達十九週進入危險區間,拖累手機出貨速度,一些廠商被迫縮減產量、延遲新機推出。
上游晶圓代工廠又一再大喊缺貨漲價,下游客戶無不想盡辦法預囤晶片庫存,不論價格高低都要掃貨,MCU已轉為賣方市場,將有利MCU廠漲價轉嫁上揚的成本。
目前已有廠商預告客戶,二○二二年上半年封測端因導線架、封裝樹脂成本走揚,恐怕漲價也是不得不為的措施,MCU廠近期逐月調整、逐季調整的機動式報價策略有望延續至二○二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