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等級的汽車」,這是市場上對印度最大汽車廠Tata Motors預計在明年推出一款售價不到2500 美元汽車的戲稱,聽說那個車子沒有車門,甚至可以讓零售店裡面自己組裝,讓我想起國內廠商華碩將推出只要200美元水準的「易PC(EeePC)」。這款低價電腦風,和印度Tata的低價汽車有者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只留下必要的功能,維持基本的運作,因為經調查,印度本國大城市的平均時速只有20公里,在這種環境下,積架、賓士、豐田或裕隆彼此差異縮小了。印度對高價房車而言是浪費資源的地方,但對低價汽車就不會。那麼,對一個幼童或者銀髮足而言,高效能的顯示器、雙核心CPU、高速網路是不是也太奢侈了呢?這就是低價電腦的發揮空間。筆記型電腦(notebook)衍變至今,大約以1000美金的為基準的話,這2年來盛行200至500美金的低價電腦,至於低於100美元的OLPC,其中,由世界銀行主推的OLPC要實現的障礙太大,它的功能只能算是玩具,所以我認為發展空間不大,所以剩下華碩的EeePC以及英代爾(intel)最近推出的「Class-mate PC」相互競爭。
#@1@#Class-mate PC號稱要切入中國的學校,並且推出之後只在校內合作社販賣,不會在零售通路販售,並企圖和當地政府商談在特定銷售對象的特殊目的之下,爭取?金減免,但是這部份不確定性還太高,況且通路管理上還有很大的挑戰,例如有心人士,從學校通路進貨,再拿至他處販賣,或者校方本身貪污、教材和電腦能否綁在一起銷售等等問題,都有待克服。而EeePC則採分層訴求,在面對先進國家市場時,公司主張該產品可做為消費者的第二台電腦;面對新興市場國家,公司則主張這是消費者選購的第一台電腦。它們的功能,都力求簡化,但是筆記型電腦和桌上型永遠存在者功能落差,所以低價電腦必須面對桌上型電腦(PC)這個競爭產品,然後還要彼此競爭,它們在新興市場國家究竟能否成功,還有待觀察。當然也許有人會問,中國大陸的所得水準低,低價電腦有發揮的空間,但我的看法是,低價電腦算是釣魚,去引誘、打動消費者產生使用更好功能電腦的慾望,中國的所得雖然不算高,然而主要的電腦使用者學生族群仍會以PC為主,等到所得提升了,就買的起筆記型電腦了,現在的筆電很便宜,600美金就買得到,也顯示出低價電腦的發揮空間有限。
#@1@#再者,低價電腦號稱要以新興市場為基礎追求成長,事實上,新興市場的行銷成本很高,例如OLPC賣到非洲去,就必須面對政府無效率的問題,而英代爾的「Class-mate PC」要和中國商務部商談以「教育品」販售的可能性,雙方要達成協議可能還要突破許多歧見,至於EeePC也會在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到相同的問題。這樣問題就來了,行銷成本太高,出貨量就無法衝高,將會影響到規模經濟的產生,對低價電腦而言,整合力很重要,無法大量生產,意味著零組件的成本會居高不下,你看電腦19吋的銀幕比17吋還便宜,因為前者出貨量遠超過後者,這就是規模經濟的效用,因此低價電腦會面對利潤壓縮的風險。而且你看PC,功能一直進步的很快,消費者不斷的追逐,對低價電腦而言,面對第一波使用者,這樣的設計有沒有辦法滿足他們呢?消費者的期望會不會落空呢?都是值得觀察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低價電腦走的是創造利基市場,它們是?產品找到一個新的應用機會,但是永遠不會成為主流市場。
#@1@#至於低價電腦的另一個對比,就是有「精巧型筆記型電腦」之稱的UMPC(Ultra Mobile PC,行動式電腦),它較接近於NB的設計,定價在700至1000美金之間,例如三星在今年1月推出搭載32GB的快閃記憶體硬碟(SSD)的Q1P,取代傳統的硬碟(HDD)。它們主張開機時間約比一般使用硬碟的系統快上25%到50%,在讀取資料的速度上也以每秒讀取53MB的資料量較HDD快上300倍。現在的UMPC要求更多,不只要能夠執行多媒體程式,又要高速上網,又要比NB有更長效的使用時間,甚至還想整合數位電視,問題是,要求功能和其所提供的硬體之間存在著矛盾。要長時間使用,CPU的功能不能太高檔,但卻又被要求執行多媒體程式,那是最耗電的應用程式,更不用說結合數位家庭的功能在內了,根本就跑不動,你的電池、CPU究竟能否配合,其次是它的操作不慎便利,若能採用iPod、iPhone那種觸碰式銀幕就很強。UMPC還會遇到一個壓力:筆電本身功能的升級,像日本已經可以作到只有1公斤重的12吋筆電,它的面板採用LED,而intel最近推出了號稱耗電只有前一代的1/5的微處理器,這些都會讓NB輕易縮小和UMPC的差距。大家還記得PDA的結局吧,當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成為主流後,終究面臨淘汰,低價電腦、UMPC也呈現類似的競爭環境,各家廠商都在測試,看最後究竟是誰得以存活,套句選舉的話就是:人人有希望,各個沒把握。
#@1@#此外,還有另一類產品也正在面臨類似的局面,那就是WiMax與光纖之爭,近來中華電信沒有標到WiMax區域執照,引起這個話題。光纖(FTTH)有「最後一哩路」之稱,可將資訊高速、穩定的傳送到用戶手中,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也只有日本而已,其大都會如東京、大阪等地區,光纖網路覆蓋率已經超過9成,而日本政府並宣誓,在2010年時,寬頻網路涵蓋區域要達到100%。在國內,電信龍頭中華電信在今年宣示啟動「光世代」投資計畫,這項投資計畫已訂出5年投資近600億元,該公司要把行動、固網、網際網路,全部改成IP化的光纖網路,董事長賀陳旦宣布要在2011年前,投資數千億資金,使全台光纖到府的覆蓋率達到75%。但是,光纖的固定投資太大,線要一條一條拉,固定設備也很貴,供給的公司在2000年網路泡沫化的時候又退出過一波,所以目前供應商很少,沒幾個人玩的起這個遊戲。
#@1@#反觀WiMax,似乎可以用更便宜的方式來達到相同目的,雖然它的速度不如光纖,但是其進步的也很快,像遠傳的行動3.5G,因為它可以隨身攜帶,已經威脅到原來ADSL的地位了。至於未來,WiMax還會進步到4G的時代,由於投入成本不需要像光纖那麼高,所以收費也可以比較便宜,更重要的是,將會是光纖強勁的對手。其實,消費者不會特別注意高成本投資的光纖是否真的比較好,他們只在乎價錢和速度,由此看出,不論是筆電產業或者是網通,消費者偏好才是決定產品存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