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將啟動第三次稅務改革,計畫大幅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由現行的25%下修至至少低於16.5%,有機會挑戰全球第二低稅率國家,而且,可望在年底前推動實施。政府推動稅改,營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吸引國際大廠加強投資台灣,為已投資不振的台灣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只是,降稅之後,所造成的財務缺口如何弭平?替代稅源為何?配套措施為何,必須整體規畫。
#@1@#針對這一項議題,《理財周刊》特別邀集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美玥、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曾巨威及國民黨立法委員賴士葆等4位產、官、學專家代表,解答此一兩難問題。《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行政院計畫提前啟動三次稅改方案,調降營所稅稅率,是否該有一套完整措施?何美玥答(以下簡稱「何」):我在工商協進會早餐會所提及,以「低稅簡政」為原則,大幅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調降後將比香港的17.5%更低,可達16.5%;未分配盈餘加徵10%規定也將一併取消。但大幅稅改有前提,民國98年底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後,有關產業租稅獎勵將取消。目前,台灣營所稅稅率是25%,要調降多少,還需要再研究,新加坡正逐年調降營所稅,最終目標是18%;芬蘭營所稅最低,稅率為12.5%;香港是17.5%。因此未來營所稅至少要比香港低才有競爭力。至於稅收損失多少,經建會與財政部有計算過,目前不方便說數字,損失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1@#張平沼答(以下簡稱「張」):在這裡,有兩大思維,一是營所稅全面下降,現在是25%,香港是17.5%,有些國家是15%,我們屬於中上程度。這次討論是說如果能調降營所稅,業界希望能夠降到跟香港一樣或是降到15%。要是真能如此,我們計算過,國家1年稅收減少新台幣160億。我在立法院當財委的時候,就是處理這樣的議題;所以,業者跟政府也不要喊來喊去(降稅),這不是隨便喊就可以;降稅會減少政府收入,這樣的開銷是一定要付出的,相對地,獎勵產業升級條例,其中針對許多產業的優惠,就可能要取消,也就是說,個別優惠的稅是要下降還是刪除。我估計這一部分要是有回收,稅基擴大之下,也差不多是100多億元的規模,這樣就能平衡政府的收支。我跟工商業界開會的時候就說,我們不要一廂情願,不能一直要政府降稅,你還是要讓政府收到稅,不然公務人員的薪水還有公共建設,怎麼會有經費來源?
#@1@#曾巨威答(以下簡稱「曾」):民國90年時,也就是民進黨剛執政時,由陳水扁總統出面召開經發會,會中決議由行政院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積極從事稅制改革,規畫5至10年內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在1年時間裡,共完成多項建議案,嚴格說起來,我們已在執行第三次稅改。調降營所稅 財政得先改革營所稅往下調降,如果單純就稅制面考量,是具有合理性的;但是,目前的問題是出在財政,唯有在大的財政改革下談稅改,才是最完美的;要做一個好的稅改,需要在財改架構內進行,政府做政策,絕對不能單就稅改而論稅,而忽視政府赤字、舉債壓力等問題。我再次強調,稅改要想完整成功,政府只要認真執行91年的財改方案即可,如果真的失敗,可以再改,那就是第四次稅改。從過去50年來租稅改革歷史,稅改從來沒有妨礙經濟發展,獎投做了30年、促產也有了20年,都是從稅務面出發,給企業界很大的發展優惠;然而,過去過度傾斜經濟成長,卻帶來財政惡化、租稅不公,結果是政府赤字高達2、3000億元,舉債金額也有4兆多。政府有必要從歷史觀重新調整政策邏輯,如果稅改不能回歸專業考量,再怎麼談,也只能流於「狗吠火車」。
#@1@#賴士葆答(以下簡稱「賴」):經建會拋出將營所稅25%降為16.5%左右,利多政策又一樁,並於98年底將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而未分配盈餘加徵10%規定,也將一併取消,若以此舉即定位為第三次賦稅改革,是否具有說服力,恐有疑義。同時,為兼顧財政收入,經建會雖擬取消產業租稅獎勵,希望取得一個平衡點;但是,有二個問題必須注意,第一,促產優惠使得每年稅收減徵超過800億元,而預計降幅達8.5%的營所稅率,對稅收的影響則高達1200億元,即便取消促產獎勵,未必就能完全彌補稅收損失;第二,政府即使將促產條例落日,但現行依舊有其他投資抵減優惠與補貼措施存在,包括生技製藥發展條例等,如果未來政府或民意代表巧立各式名義,新增獎勵或補貼措施,豈不又再次讓促產條例借屍還魂?
#@1@#問︰政府採降稅措施,以營造具競爭優勢的投資環境,降稅真的是「萬靈丹」嗎?必須有哪些配套措施?張︰有關於獎勵產業升級條例中的哪些產業要廢除,我認為值得深思。你看台灣很多電子業在全球的市占率是超過50%,甚至到70%、80%,就算現在政府不獎勵了(免稅優惠),他們也不會失去競爭優勢,但是我們要去思考,對於其他沒有獎勵的產業是否公平。我甚至認為,當一個產業在全球的市占率超過40%的時候,就不需要獎勵了,因為,它已經夠強了。曾︰政府持「大幅降低營所稅率,才有競爭力」為調降的理由,但是,低稅率就一定有競爭力嗎?與歐、美主要國家相較,台灣的營所稅率沒有比較高,低稅率與高競爭力之間,未必是等號。其次,近8年來,政府每年資金缺口平均逾2千億元,且不斷祭出減稅措施,財政收支不易取得平衡,迄今,國家財政負債近5兆元,若涵蓋其他潛藏與或有負債,負債總額早逾14兆元,已超過我國的GDP。
#@1@#策略大師麥克.波特就曾說過,台灣整體的實際稅率僅近13%,已經夠低,相較於稅率近30%的美國,台灣根本沒有降稅的空間。可是,在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政府卻屢屢提出賦稅減免,且都是為富人量身訂作,這樣的結果,無疑是將往後的稅收責任轉嫁由勞工階層的薪資所得者負擔,實有違社會公義。賴:在工商團體的聚會場合,提出營所稅調降的政策研議案,結論只有一個,就是「降稅」二個字;回過頭來檢視,降稅在營造優勢投資環境議題,屬於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條件,並不是說不降稅台灣經濟就無前途。從學理及實證經驗來看,租稅對於經濟發展是重要的因素,它卻不是絕對且唯一的重要因素;很遺憾地,現在的財經要員,把經濟成長跟租稅改革連在一起,就連提出降稅的政策主張,也都是選擇性做說明。愛爾蘭是經建會在促銷營所稅調降方案之際,被提出來做舉例說明的案例;該國在10年前,還是歐盟地區的邊陲國,在該國政府推出「財政強化計畫」後,於2、3年的短期間內,變成「歐盟之虎」,經建會在談歐盟之虎時,不提愛爾蘭30%國民租稅負擔率,也不提21%加值型營業稅,單單把該國12.5%營所稅秀給國人看;也就是說,用簡單邏輯告訴國人,只要台灣調降營所稅,日後又是一隻虎虎生風的亞洲老虎,台灣的國民租稅負擔率只有13%,加值型營業稅也只有5%,在擬定降稅決策之際,過程絕對不能如此粗糙。
#@1@#問:總統大選將屆,降稅是否會成為選戰的「政策牛肉」?如何減少政治力的干預?張:我認為,應該沒有政治力介入;這是一個競爭力的問題,因為,台灣的營所稅如果高於鄰近國家,廠商就容易移出,政府該思考的是這個問題。租稅減免 成大選牛肉賴:行政院為了總統大選,大放政策利多;這種減稅炒短線的作法,其實對台灣的經濟幫助不大;而且,很可能只是一個選舉花招。曾︰透過租稅減免,我們養企業也養了50年;如果,還要再用減免措施來培育企業,我們不禁要感嘆:台灣企業怎麼老是長不大?話再說回來,如果是我們誤解了企業,那就是政府在決策過程另有用心,專業稅改已淪為「政治性宣傳手法」。政府拿取消促產優惠增加稅收,以營所稅調降來回饋企業;可是,政府在做決策前,一定要縝密規畫,不是光拿數字做簡單的加減,必須清楚意識:政策效果是環環相扣的。就如同何美玥主委所提,在取消促產條例的同時,也同意特定產業可以做專案考量;試想:促產若不是取消得乾乾淨淨,我們如何接受營所稅調降的說法。
#@1@#同時,在調降營所稅的同時,政府忽視取消保留盈餘加徵10%的副作用;個人綜所稅最高稅率40%,營所稅最高稅率為25%,在兩種稅目最高稅率差距達15個百分點,形成公司不願把盈餘保留分配給股東,藉以規避稅負,財政部才會在實施兩稅合一,加入未分配盈餘加徵10%營所稅規定。如果,沒有保留盈餘加徵10%的制度設計,營所稅又降到16.5%,個人綜所稅還維持40%,稅率一來一往間,形成高達23.5個百分點的缺口,結果必然會變成公司大老闆又不願意發放股利,不當的制度設計將扭曲實務發展;如果,為了減少個人綜所稅和營所稅之間的缺口,再度調降個人綜所稅,整套稅改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有錢人。問︰調降營所稅、提高綜所稅免稅額,減稅政策一波又一波,對國家財政影響如何?在兼顧租稅公平及健全財政,政府該有哪些積極作法?張:降稅不一定就會影響國家財政,應該深入分析它的內涵。首先,應比較我們和其他國家的競爭關係;再來,就要看哪些產業應該獎勵。舉例來說,生物科技從藥品出來到人體實驗,平均需要5到10年的時間,這時,就需要政府獎勵。降稅得當,可留住企業,投資人也可以獲利,同時,會有更多資金在國內的資本市場裡流動。
#@1@#曾︰政府要放大做決策的格局眼光,不能只看局部效果。現在,收入不足,財政面惡化,不能只改營所稅,為什麼不開徵新稅目,像能源稅就可以讓國家增加一大筆收入;同時,稅制要公平,稅改應從小老百姓著眼,像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或是仿照美國提出「薪資所得稅減免( EITC)」制度,針對薪資所得較低的勞工者,直接給予現金補助,如此,對小市民才有利。賴:根據財政收支畫分法第38條之1規定:「各級政府、立法機關制(訂)定或修正法律或自治法規,有減少收入者,應同時籌妥替代財源……」,然而,回顧立法院過往的審議結果,只有減稅方案才會過關,加稅方案幾乎都不會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會加大資金缺口。問︰國際知名信用評等公司──惠譽信評,對於我國財政惡化情況提出警告,實際的情況又是如何?政府如何才能達成財政平衡的目標,才能避免主權評等受到負面影響。曾:這2、3年,政府赤字改善,稅收超徵,但這是整年度政府預算執行的呈現,外資看的是企圖心,如果,在編列預算時即宣示收支平衡目標,顯見當局對財政改革的企圖。現在,國際信評公司提出我國財政惡化的警訊,是希望政府能覺醒,但從現況來看,政府的覺醒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