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一直有世界的製造工廠之稱,既然喻之為「世界工廠」,自然在數不盡的加工出口區內的廠房,都是為了出口。中國雖然人口眾多,多年來一直不被視為像美國一般的消費市場。直到最近這2年,中國大陸生活水準和薪資水平有了明顯增長後,中國內需市場才開始變成各方關心的焦點;就以台灣股市裡的「中國概念股」而言,也已從早年的「設廠製造」概念,變成現在要能「迎合中國龐大內需」的概念。不必看賣泡麵的統一、康師傅在中國大陸業績是如何的好,價格是如何的調漲;單看每年大陸三大長假──春節、五一、十一龐大旅遊人潮所創造出來的新聞事件和商機,就能知道這個內需市場有多龐大的增長趨勢。以中國大陸全境參與記錄的119個風景區來看,十一期間單日的遊客數量就超過300萬人次,以十一長假總共7天來算,總進出旅遊區的遊客量恐怕接近3000萬人次。以單一城市北京城的21個風景區來看,單日就超過53萬人次的遊客,其中紫禁城-故宮已超過單一時間能夠容納的最高人數,單日達到近10萬人。長城最著名的地點八達嶺跟八國聯軍毀掉的頤和園,參觀人數也都超過「最佳容量」──簡單地說,人再多,參觀品質就會下降的意思。試想,3000萬人次,光光是門票總收入就有數億人民幣了。
#@1@#另外,一般中國人預期交通流量最大的應該是在春節假期,但今年10月1日中國的國慶長假第1天,鐵路客運的人數就創下歷史新高,達571萬人次!10月3日那天,一個朋友來北京,在鐵路北京站接到他之後,想著去坐地鐵應該會方便些,也可以省去路上塞車。不料一到地鐵站,就開始排隊,進站的閘門關了起來,排隊長達10多公尺。原來,十一長假來北京旅遊的人太多了,地鐵站的人數超過最大容量,必須「截流」,就像台灣高速公路的匝道車流管制,3到4分鐘開一次──只是北京地鐵管制的是「人流」!種種中國大陸長假的盛況搭配台灣股市,也難怪台灣股市開始有不少分析師高喊「十一長假效應」,更有甚者認為中國大陸的十一、五一、春節等三大長假引發的公司營收成長,將大於歐美耶誕節的營收效應。
#@1@#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證明中國大陸的消費水準的提高,老公的同事小怡提到,一年裡,難得放幾次長假,雖然還沒有足夠的經費可以到遠一點的地方旅行,但是至少可以到北京的近郊來個2天到3天的旅遊,也不錯!我們在北京的住所靠近北大、清大附近,所以認識了些大學生,今年升大三的小東說,前2年間的長假都拿來逛北京城內的古蹟景點,今年特地跑到東北瀋陽的同學家去玩,看看瀋陽故宮跟北京故宮有哪些不同。由此可看出,即便不是薪資階級,對於長假,也有花點錢四處玩玩的想法;就像是大學生,都已經成為旅遊的消費族群。顯見中國大陸不僅資金收入有了增加,連消費觀也和傳統「有了錢要存起來」的觀念不一樣了!一旦旅遊成為習慣,隨之旅遊而來的消費額就成為促進中國內需市場成長的重要資金來源。這也是當初中國實行以5月1日勞動節、10月1日中國國慶為2大長假的主要原因──為了促進國內消費!隨著中國的基本生活內需擴大,台灣產業,不僅如電子等熱門產業的需求可望放大;影響更大的恐怕是民生消費類的傳統產業,營收也將大翻身!只要在大陸市場已有深耕的台灣廠商,都會在中國這波經濟成長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