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畢業生,為考取教師職缺而南北奔波,不少人連考數年都難以如願。為了準備考試,甚至只能廁身在便利商店打工,勉強維持生計;看在其他投身私人企業的同儕眼裡,實在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如果花同樣的時間闖蕩職場,薪資可能早已超過擔任教職的所得。過去中國文人最大的悲哀,在於為科舉耗盡了青春與熱情,即便皓首窮經通過科舉,想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不是得努力攀附權貴,就是苦等伯樂垂青賞識,等不到就寄情詩詞,哀嘆自己時運不濟,每天作著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裡的白日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僵化後的儒家,高舉「文士」,貶抑「武士」;推崇「寒士」,鄙夷「富士」。於是中國文人總又窮又弱!其實,杜甫如果要實踐理想,除了當大官,也能靠經商賺大錢。只是大多數文人愛財,卻又視商賈如寇讎,只能無奈過著「十有九人勘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生活。說實在話,腦袋轉個彎,人生會更好。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備受文人敬重的商人,明代中葉晉商楊繼美便是一例,更享有「鹽商祭酒」之令譽。
#@1@#楊繼美生於明代嘉靖年間,卒於萬曆年間,是山西省代州人(今山西省代縣)。由於祖上在邊疆建立了軍功,楊家世代家境相當優渥,楊繼美自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對於經、史、子、集都頗有心得。原本,楊繼美一心想走科考入仕之路,到了長大成人後,為了繼承家業,不得不從商,被迫中斷學業,人生歷程與《喬家大院》的主角喬致庸十分類似。雖然不是白手起家,因為楊繼美繼承家業之初,家產便多達數千兩,但他的成就卻超越先人,更成為明帝國淮鹽鹽商中的領袖。淮鹽是明帝國鹽品的最大品牌,行銷網絡遍及江南、華北、西北、東北,但買賣淮鹽的鹽商極多,競爭激烈。楊繼美之所以能出類拔萃,不因為他財大勢雄,而是他學識淵博,豪爽任俠。原來,楊繼美不但頭腦靈活,快速累積鉅額財富,但依然維持書生本色,喜歡與讀書人詩文往來,切磋學問;看到有些考生窮困潦倒,他也不吝惜資助生活費。可能是無心插柳,也許是有心耕耘,楊繼美救濟過的讀書人,不少人順利從考場進入官場,對他都感激莫名,並成為他事業的最大後盾。
#@1@#楊繼美不獨厚文人,對同業也十分慷慨。有個商家積欠楊繼美很多錢,早過了還款最後期限,雖然楊繼美壓根沒向他催討,但他卻感到無比羞愧,甚至在路上望見楊繼美的身影,便急忙逃之夭夭。最後實在受不了,決定坦然面對楊繼美,表示願意將所有家業送給楊繼美,充抵債款。楊繼美沒接受此種還款方式,反而關心起欠款人的處境,「你靠這些產業養家活口,如果都給了我,你們全家人豈不是要餐風宿露!」並將債款一筆勾銷,讓欠款人感動得幾乎流下淚來。經由文人與商界的口耳相傳,楊繼美名聲傳遍淮南、淮北,沒人敢等閒視之。之後,明政府派遣官員巡視淮鹽鹽政,這位官員召集了所有淮鹽鹽商,並提出各種問題為難鹽商,一干鹽商被官員的官威所驚嚇,即便平日油嘴滑舌之輩,此時不是結結巴巴,就是辭不達意,唯有楊繼美應答如流,幫眾鹽商逃過一劫。於是,淮鹽鹽商們非常佩服楊繼美的才學,共同推舉他為鹽商的「祭酒」。「祭酒」原為學官,大約等同於今日的國立大學校長,雖然只是中階官員,社會地位卻很高。楊繼美當然不是真的當了祭酒這個官,而是鹽商團體的會長,成為官吏與鹽商間的橋梁。清朝喬致庸被迫棄官從商,姪兒喬景泰為他完成了夢想;明代楊繼美也致力培養兒子楊恂攻讀科舉。楊恂中舉後,楊繼美感覺一生心願已了,立即結束所有事業,沒有絲毫留戀,束裝回到代州故居養老,過著與家鄉父老結社吟詩的晚年生活,從此不再涉足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