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過了一半,加權指數的季線與半年線出現死亡交叉,中空訊號,怎麼回事?台灣的景氣對策燈號連七紅,五倍振興券也上路,高雄國慶三十分鐘煙火秀擠得到處都是人,這波內需消費挺有感的,難道台股又要再一次驗證華爾街百年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絕對樂觀中毀滅!」
從七月十五日的18034高點以來,截至十月十三日止,歷經六十一天整理,換言之,季線扣抵值開始由高峰往低下移,可預期未來一個月的時間,加權指數將面臨技術面出現均線空頭排列的嚴峻考驗,15974點年線支撐能否抵擋得了外資的持續賣壓(今年以來外資已賣超六千餘億元),相信關乎到多頭的持股信心會不會潰散。
未來一個月會發生什麼事情?首先是截稿日之後的台積電法說會,近期外資針對半導體持續減碼,在八月底因台積電漲價10-20%,擔心IC設計將無法轉嫁成本給下游,調節了一波IC設計,其中跟記憶體與面板驅動IC有關的IC設計公司遭遇到賣壓。
大摩、台積電不同調
後來白宮強索半導體供應鏈的機密,理由是釐清誰在囤積車用晶片,結果台積電說已經全力生產車用晶片,問題不在晶圓代工,於是IC封測因產能與人力瓶頸而跌一波,特別是趁著聯電與頎邦換股聯盟的利多出盡而拉回修正,龍頭股日月光投控領先跌破年線,九月與十月分別跌了至少15%,算是半導體族群中弱勢的一群。
先前大摩提出記憶體進入寒冬,後來又指筆電、電視、面板驅動IC、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的需求減少,晶圓代工訂單被砍單,結果是台積電團隊運用不同的數據多重檢核,以了解哪些客戶真正需要,哪些客戶在囤貨,也迫使台積電做出艱難的決定,推遲對沒那麼迫切需要的重要客戶訂單。
比對大摩跟台積電的說法,可以發現兩者的不同,大摩推測是市場補庫存告一段落,需求減緩而對晶圓代工砍單,而事實上是台積電根據市場庫存的緊迫性,主動推遲沒那麼急迫的單子。兩者的差異在大摩的說法是台積電單子少了,而事實上台積電單子沒少,只是出貨順序改了。
國慶兩岸過招
然後就是月底的G20峰會,習近平為了明年破例連三任,已經兩年沒出訪,加上七月大動作搞紅色深度改革,也擔心反對勢力集結反撲而坐鎮,估計拜習會的實體面對面不僅今年沒戲,可能推遲到明年底以後。換言之,美中政治角力的秀肌肉還會持續,不管是科技戰還是外交戰,台灣都是核心。
最新的出招是雙十國慶前後兩岸領導人分別就主權作詮釋,習近平特地搬出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連結,反倒蔡英文特意切割一九四九年後的中華民國,表明兩岸互不隸屬。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在國慶演講稿中六次提及中華民國,三次提及中華民國台灣。
之後中國外交部趙立堅強調台灣作為中國的一省,無資格入聯合國;台灣外交部吳釗燮回應時,用了中華民國台灣一詞,很耐人尋味背後的意義。參考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的兩國論造成台股當時跌了12.45%,以目前加權指數處在萬六附近,10%的振幅相當於1600點。
油價挑戰每桶一百美元大關
進入十一月,馬上就是三、四日的聯準會FOMC利率決策會議,脫韁的通膨,萬物皆漲,不知道當鮑爾持續堅持通膨暫時論後,市場的反應對於大宗商品會造成如何影響。特別是已經站上每桶八十美元的油價,在天然氣與煤炭價格狂飆,促使亞洲和歐洲能源業者改用石油發電,偏偏OPEC+對於增產不積極,加上印度發電廠的煤炭庫存降至危險的低水位,以及俄羅斯拿北溪二號當籌碼,迫使德國批准監管許可等種種利多,市場普遍預期這個冬天的油價挑戰每桶一百美元大關,估計全球通膨率還會繼續推升。
事實上,頻創歷史新高的海運運費已經讓美國聖誕節的賣場架上恐鬧空城,企業將運費轉嫁給客戶,反映在貨品的調漲,從六月的衛生紙漲價開始,蔓延到基本金屬,特別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電解鋁,更是漲到二○○八年七月以來的最高價每噸3072美元。
電解鋁價格十三年新高
根據業內人士預估,每產出一噸鋁大約需要消耗十四兆瓦時的電力,足夠一個普通英國家庭使用三年多,而在眼下的這場全球能源危機中,鋁供給端無疑將面臨空前的衝擊。
基本金屬漲價直接影響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通常是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但這波通膨的滲透力不僅僅如此,漲價風已經吹到食品類,全球食品巨頭卡夫亨氏也終於頂不住通膨壓力,對全球消費者發布「無論是玉米、糖、咖啡、大豆、棕櫚油,只要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這些基本食品大宗都在上漲,消費者必須習慣更高的食品價格」的警語。
由於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巴西的農產品收成不佳,俄羅斯遭遇乾旱,美國減產,再加上化肥、能源和運輸成本上漲,都推高了農產品價格。
IMF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對聯準會來說,除了就業市場之外,就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最為重視,六月達到4.5%的年度高峰,七、八月雖然下滑,但預估九月份數據可能再創新高,相信華爾街會預期聯準會十一月宣布退出購債計畫,不過如果成真,對於美股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十月十二日IMF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該組織將二○二一年全球GDP成長預期從七月份的6.0%下調至5.9%,維持二○二一年4.9%的成長預期不變。
IMF將已開發國家的今年經濟成長預期從5.6%下調至5.2%,其中對美國的下調幅度較大,將美國二○二一年經濟預期下調了1~6%,主要理由是物流瓶頸導致了供應鏈短缺,再加上財政刺激措施加大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造成包括美國和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物價迅速上漲。
中國加強對全球輸出型通膨壓力
IMF警告,如果供應鏈危機的持續時間和破壞性超出預期,通膨的負面影響可能進一步加劇,這可能導致各國央行提前收緊貨幣政策,從而抑制經濟復甦。相信如果單單只是聯準會退出購債,市場早有心理準備,美股應該撐得住。
但十月十三日彭博社九點四十九分發布一條新聞,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最快十月十五日調降存款準備金比率0.5%,等於是跟聯準會唱反調,對於原物料需求最大國進行貨幣寬鬆政策,無疑是加強對全球的輸出型通膨壓力,這對美股來說,特別是科技股就不一定是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