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到100公里,只需要4秒,這不是什麼新的方程式賽車,而是9月中美國矽谷新創公司泰斯拉(Tesla)所推出的一台純粹靠電力的電動跑車。據外電報導,上月已經有100輛正式上市,包括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和好萊塢明星等名人都是買主。
#@1@#有「電動車種中的保時捷」美譽的Tesla電動跑車,加速到100公里比2003年款保時捷Boxster快了5.6秒,Tesla跑車以鋰電池取代汽油,充電3個半鐘頭,可續航400公里,全配售價約10萬美元,但每行駛1公里的花費僅區區新台幣4角,完全顛覆了電動汽車無法「又快又漂亮」的刻板印象。而和電動跑車不同的油電混合車,是一種同時擁有汽油引擎及電動馬達和電池,發動及低速時由電池馬達負責供應動力;高速運轉時,則切換到汽油引擎,可達到汽車低排放、低油耗、高性能比的效率,在高油價及環保議題熱門的今天,這些特質,在在都使油電混合車成為市場寵兒。5月,紐約市長彭博以地主的身分主辦全球C40城市氣候高峰會中宣布,他希望未來20年內,紐約市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30%以上,並計畫在5年內,逐漸淘汰紐約市區13000多輛計程車,改用符合環保要求的油電混合車。這些事實顯示,美、日已經悄悄步入電車時代。美國本身評估,2015年之前,馬路上會有一半以上的車子是油電混合車;而日本則是在技術上將有突破,估計同樣在2015年,新材質的高功耗鋰電池,成本只有現在的1/10。現在油價不斷創新高,更會讓各國更注意替代能源的應用和發展,再加上綠色環保議題,電動車是兩個概念下的產物,各類應用產品不斷推出。從電動跑車、電動摩托車、電動巴士、高爾夫球車、代步車、Segway自走車等10萬美元的產品,到台幣1萬元的電動自行車、電動單人汽車等,相關的電動車產品慢慢誕生。事實上,電動車市場呈現了M型化的趨勢,像前面所提的Tesla Roadster電動跑車,它的功能和價格都已逼近一台保時捷(Porsche),這屬於M型的右端;至於左端,則有中國大陸推出的每輛約2萬元人民幣的單人座電動車。美國也有公司車隊採用三輪電動車做為送披薩的實驗車隊,平均每輛價格約1萬元美金左右,算是很便宜的。公司為什麼要採行電車政策呢?因為消費者對環保的印象,將對公司形象有加分作用,這是環保與節能的趨勢使然。
#@1@#但是目前高性能汽車所需電池組合成本過高,不下於油價,使得早期發展不是很順利,現在則因油價高漲,新的契機。另外低電力消耗的產品如電動自行車等,則是蓬勃發展。這也意味著,不論是高性能市場還是普及價格市場產品,占產品主要成本的電池,將有龐大商機。以中國大陸為例,目前1年有1700萬至2000萬輛的電動自行車市場胃納量,每輛約台幣8000元左右,產值驚人。較高檔的如捷安特,因為採用的電池成本較高,每輛要價超過12000元台幣。但是當地消費者使用自行車和台灣不同,並非以休閒為導向,而是以代步為主,所以價格是主要考量,可惜的是,消費者通常不會區分電池的好壞──中國當地品牌大多用較便宜的「磷酸電池」,功率低,充電時間又長。然而市場頗為混亂,在有些地方,採用「磷酸電池」的產品居然賣得比採用「磷酸鋰鐵電池」的捷安特還貴!即使如此,捷安特每年還是能有30至50萬輛的銷售。此外,就中國大陸政府的政策面來看,中共17大已公開宣示未來將落實環保與節能政策,並強調「抓質量」,強調品質,相信整個市場歪風會慢慢導正。放眼全中國,有10億人的小城鎮和農村,如果產品可被接受,市場將大受覬覦,粗估至少有上兆人民幣的胃納量。
#@1@#像是電動摩托車、高爾夫球車、電動自行車等低耗電產品,可以是「磷酸鋰鐵電池」的機會。這種電池的爆衝力大,可以負載產品發動時所需耗能,缺點是體積大,輸出功率不高,但是用在80cc以下的摩托車、一般電動自行車、代步車等,是綽綽有餘。還有,傳聞新普和美國A123公司合作,打算朝LED太陽能路燈市場發展,目的是和鴻海進行分工,當後者去承接中國大陸的路燈訂單後,新普可提供在燈座蓄電的功能,比較不會凸顯出「磷酸鋰鐵電池」重量較重的缺點。不論此訊息是否正確,一般而言,做政府訂單的利潤通常很低,雖然後續有機會提供長久的維修,可是往往有一些無形的成本支出,推測其目的可能在累積經驗。另市場傳出必翔子公司必翔電能,與加拿大Phostech合作生產粉體,取得製造、使用及販售磷酸鐵鋰電池在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醫療用電動輪椅、醫療用電動車等的授權,這幾項產品都屬於低功耗型,不像1000cc以上汽車功能性之要求,也恰好提供「磷酸鋰鐵電池」發揮空間,後續如何,有待觀察。
#@1@#「磷酸鋰鐵電池」主要具有體積小、材料穩定、低成本且安全性佳等優點,但是談到汽車應用時機還太早,在電動機車、自行車的應用上倒是頗有機會,可視為電池的次級市場。未來,當紅的還是屬油電混合車要用到的「鋰離子電池」,電池是電動汽車最關鍵與昂貴的部品,它占整部車的成本高達40%,其中最重要屬於電池芯的部分,主要技術仍掌控在日本的手裡,由於未來需求看好,現在連韓國的三星也在做了。國內電池大廠新普曾說過,雖然公司每年營收不斷成長,但是電池的效能(Performance)每年也不過成長5%而已,顯示出電池在物理上的限制。如果國內真的要做,可以向日本取經,他們在電池技術上著墨已經很多年,花了不少工夫,目前看來,全世界都不是他們的對手;若台灣廠商想直接買進技術,應該以日本為第一考量。在2030年,日本廠商希望將電池成本降到現在的1/40,這個夢想雖然費時,卻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