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東方或西方國家,真正決定國家財經政策走向的,從來不是政黨,而是政商合一的利益共同體。美國一向以民主制度典範自豪,但連其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都直言,出身油商世家的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戰爭,目的乃是為油商爭奪石油。而在台灣、日本、韓國等國,政商「合肥」的事跡,更堪稱「罄竹難書」;至於還未識民主滋味的中國,其政商勾串的情形,甚至連遮掩都免了。政商通常合於一家族,當下台灣政商家族的「分工模式」是,推舉一位成員競選公職,其他成員則靠這個公職的「庇蔭」,大做合法或非法生意,然後再將生意所得,大舉投入該項公職輔選。因此,只要沒有發生巨大的弊案與醜聞,此政商家族必定雄踞地方數十年,無人可以取代。台灣政商家族的歷史,濫觴自19世紀末辜顯榮、李春生、林獻堂等人。中國政商家族的由來則更為久遠,最晚可追溯自明代中葉的晉商,其中最知名者,當屬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張家;其代表人物為張四維、張四教兄弟,張四維從政,最高曾當上明帝國內閣首輔,張四教從商,乃當時鹽業巨擘。
#@1@#就像台灣的政商家族,靠著彼此聯姻「交叉持股」,形成盤根錯節的綿密政商網絡,彼此共通訊息、相互奧援;明代的政商家族亦然,蒲州張家與同代諸多高官、巨賈都有姻親關係,包括曾任兵部尚書的王崇古與楊溥、內閣大臣馬自強、鹽商范世逵等家族,而王崇古家族、馬自強家族同樣是知名的政商家族,這些政商家族才是明帝國政治、經濟的真正仲裁者。蒲州張家在商界崛起,起自張四維、張四教兄弟的父親張允齡。由於祖父、父親早逝,從小從祖母與母親扶養長大的張允齡,為了改善拮据的家境,一長大成人便決定外出經商,足跡遍及半個明帝國。張允齡的經商範圍,西至甘肅省蘭州、張掖、酒泉,南至安徽省、四川省,但由於其為人重信義輕利益,經過20年辛苦經營,才成為一方富賈;加上其判斷事務極為準確,在商界信譽極佳,為張四教青出於藍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張允齡更獲得大商人王瑤的賞識,將女兒嫁給他,王瑤的三子便是後來成為封疆大吏的王崇古,因此張四維、張四教都是王崇古的外甥,而王崇古的弟弟王崇義繼承家業後,將父親的鹽業生意更上層樓;這層關係也讓張家得意於政商,無入而不自得。
#@1@#張四維是長子,歷任翰林學士、吏部侍郎、禮部尚書,與舅舅王崇古聯合高拱、張居正等重臣,推動明帝國與北方強敵議和開市,雖然這項政策立意極佳,但最大的獲利者卻是張、王兩家族,因此也招惹不少議論。張居正是張四維的貴人,在他的引薦下,張四維得以進入內閣,參贊中樞、與聞;張家更積極與高官、富商聯姻,張家兄弟的妻子都出自豪門,而在張居正過世後,張四維接任內閣首輔之位,相當於宰相,為明代職位最高的官,張家權勢達至頂點。繼承張允齡事業的是,排行第三的張四教。從16歲起,張四教便跟著父親南來北往經商,同樣踏遍了大江南北、黃河東西;據張四維的說法,弟弟張四教擅長管理鹽務,更懂得通有運無、指揮調度,因此愈來愈賺錢,晚年獲利比早年多10倍以上。張四教也遺傳了父親的風範,為人襟懷獷達、氣度恢宏、樂施好義,常常一擲千金在所不惜,但卻未因此破產敗家。而張四維因為久任京官,於是將家產皆託付張四教,在張四教的管理下,蒲州與北京張氏家族都未曾遭遇財務危機,足見其財務手腕之高明。雖然張四維、張四教兄弟,並非奸官、奸商,但與其他政商家族壟斷商場,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王世貞便曾批評張四維、王崇古家族共霸鹽業,而也有官員彈劾張四維、王崇古兩人,但最後因為兩家族也無顯著敗行劣跡,因此彈劾無疑蚍蜉撼樹,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