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證券業中,康和證券並非最具規模,但其國際化的企圖與成績卻令人注目,而這兩年更是康和證券的轉捩點,而其「深耕台灣、經略香港、前進中越」的經營策略,更為康和證券眺望世界、迎接未來挑戰,規畫了永續經營藍圖。《理財周刊》特訪問致力於國際化工程的康和證券副董事長鄭大宇,他胸有成竹地指出,康和證券未來在「深耕台灣」方面,將致力於財富管理業務,更將持續引進以投資水資源、替代能源著稱的比利時KBC集團之基金,而在「經略香港」方面,康和證券香港分公司2007年獲利5400萬元新台幣,證明其有能力掌握亞洲資本的脈動,康和證券決定以香港為全球投資中心,第一步便是籌畫前進中、越事宜。在「前進中越」方面,鄭大宇指出,中、越兩國乃是全世界資本必爭之地,康和證券也不缺席,但由於兩國政治情況特殊、法規政令尚未現代化,前置工作既繁瑣又艱困,但雙雙將於2008年第2季,有初步的成果。而在台灣金融市場日趨集團化的現在,挑戰日趨嚴峻,但鄭大宇相信,大不一定好,專業才是企業永續生存的根本,康和證券更以專業而具特色的證券企業自詡,期待能走出獨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以下是鄭大宇的採訪紀要:
#@1@#《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2007年,台灣股市有幾乎衝上萬點的榮景,也慘遭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股災所波及,請問康和證券的業績如何?鄭大宇答 (以下簡稱「答」):2007年,的確是台灣股市表現較佳的一年,康和證券整體獲利的表現,也達到近年來的新高,經紀市占率已站上1.44%,自辦融資從2006年的70億元新台幣,增加至100億元,引進的比利時KBC基金銷售額可望達到150億元,遠超過KBC預計的50億元目標,營利上也創造了7.63億元的成績。在期金領域,康和證券的表現還不錯,代操績效已是業界第1,過去排名第3,僅次於群益、日盛,現在則與群益並駕齊驅,去年平均績效約為30%,如果投資者進場時間適當,可能有約40%的收益,最差也有約20%的績效。
#@1@#問:康和證券是否受到次級房貸的衝擊?去年所創造的佳績,關鍵因素為何?答:次級房貸的確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相當大的衝擊,然而在2007年,康和證券鎖定的目標,在擴大固定收益業務的基數,多數資金皆投入自辦股票融資業務,並未著墨於次級房貸相關產品,因此未受波及。在證券業者間,康和證券的表現屬於中段班,但與過去相比,則有相當程度的進步。康和證券的進步在於找了對的人進來,並充分授權,我認為現在台灣的金融市場,好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國家與證券業者強弱的關鍵,在於內部人才的多寡,秦國用了張儀、蘇秦之後,才成為7雄之首,康和證券未來希望可以找更多優秀的人才進來。強化財富管理 打進業界前10
#@1@#問:在2008年,康和證券有哪些展望與計畫?又將推出什麼新的產品?答:2008年初,康和證券鄧序鵬董事長提出2年內進入證券業前10名的目標,針對擴大固定收益與強化自營操作績效,制定了明確的目標,未來,康和證券將結合證券母公司(通路、財富管理單位)、子公司(期貨、期經、投顧)與轉投資事業(投信),持續擴大管理客戶的資產規模,到了2007年年底,相關事業體系總資產規模已達1500億元。2007年底,康和證券與比利時第2大金融集團KBC進一步合作,共同買下台陽投信100%股權,更名為「康和比聯投信」,預計將於2008年第2季推出境內基金,作為康和證券進入國內投信業的試金石,未來將多發行關於社會責任的基金商品,希望讓國內投資人耳目一新。在2007年11月23日,康和證券取得財富管理業務的資格,2008年一定要將這塊做起來,現在正在積極招兵買馬,也可以說,最近兩年是康和證券的轉型期。此外,康和證券也將持續找尋新興市場投資標的,提供更多元的金融商品選擇,今年2月18日,更將推出海外掛牌的越南基金複委託商品,測試台灣投資人對越南市場的熱度。
#@1@#問:康和證券為何選擇與KBC合作,推出社會責任的基金之意義為何?答:KBC所推出的基金,大多是水資源與替代能源基金,都是這些類型基金的旗艦商品,獲利也相當良好,康和證券自代理以來,獲利大約為60%到70%,現在已有許多同業引進類似的基金,這其實是好事,大家一起把這塊餅作大,未來也希望引進荷蘭銀行同類型的基金。KBC不投資博弈、軍火等產業,康和證券的名字有「健康和樂」、「健康和平」之意,因此兩者的理念相近,這也是盡社會責任的一種方法,很多人認為博弈、軍火產業永遠高獲利,其實不然,例如賭場在2003年SARS風暴時,生意便相當慘澹,以其為投資標的的基金,當然也非穩賺不賠。從港探測世界 期待兩岸破冰
#@1@#問:2007年,康和證券香港子公司業績相當不錯,這對康和證券有何意義?答:其實早在1995年,康和證券便在香港設點,不過成績一直不甚理想,到了2007年,才有了較亮眼的表現,獲利達到5400萬新台幣。如果與大型券商相比,這個金額也許並不突出,但對於康和證券來說,意義卻不是在獲利的貢獻,而是我們已能掌握亞洲資本主義市場的脈動。康和證券香港子公司的獲利,並不是偶然,而是從2006年起,其便積極與香港及國際大型投資銀行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因此才能在2007年起,參與港股的成長並獲利。在金融制度上,香港還是比台灣進步、開放,台灣在金融上還有許多管制,但在香港,卻可買到全世界所有的外幣與基金,包括對沖基金,加上進軍中國卡在政治問題,因此康和證券把香港當成投資世界的中心,未來還會繼續強化。
#@1@#問:除了香港,康和證券在海外市場,有何布局? 答:康和證券雖不敢說布局全球,但成為KBC基金台灣總代理,便是跨出亞洲的第一步;接下來,康和證券將先在亞洲尋找具潛力的投資市場,不論採取策略聯盟或直接投資,尋求與海外夥伴更多的合作。目前,中國與越南市場確實是台灣券商想積極切入的地區,從多年前起,許多大型券商便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但由於兩岸政策與政治的緣故,多數台資券商皆無法有效切入中國市場。2008年第2季 正式進軍越南康和證券也期待兩岸政策的改變,對於中國的布局,也將採取與多數券商不同的策略,具體做法仍在規畫中,但策略主軸在於「合作非競爭」、「服務不搶市」,這是多年來觀察與思考所得出的結論,預計於2008年第2季有較具體的方案。
#@1@#問:台灣證券業者紛紛前進越南,康和證券作了什麼?答:在越南,從2007年5月底起,我與公司部分人員已經多次赴越南考察,並積極尋找合作夥伴,現階段已鎖定某些未來可能合作的當地券商,不過礙於越南當地相關證券法規與交割制度的關係,還無法馬上進行實質的業務合作。康和證券向越南當地券商提出了多項技術合作的方案,近期內將針對相關合作細節再做溝通,希望在今年第2季便可展開實質合作,未來也期待配合合作夥伴釋股的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股權合作。當然,現階段投資越南仍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資金進得去、出不來,因此才要想方設法解決,而我們對當地的文化,也不夠了解,還在努力學習中。不過,越南可說是第2個中國,如果說在經濟上,中國摸石頭過河,那麼越南便循著中國的道路前進,因此節省了許多摸索的時間。我在越南觀察到,當地人民非常勤奮,晚上還在自費補習中文、日文、韓文,其脫離貧窮的決心與企圖心極為強烈,絕對不容小覷。
#@1@#問:在台灣,金控集團幾乎主宰了金融市場,這對台灣金融市場的發展,有何利與弊?答:金融集團的出現,並非台灣獨有之現象,放眼亞洲金融市場較成熟的地區,經過整併之後,都有集團化的趨勢,而美國、歐洲的金融市場中,有金控集團,也有專業銀行,現階段談此趨勢對台灣金融市場發展的真正利弊,仍然過早。
#@1@#然而,某些利弊也已經相當顯明,目前可見的利有二。其一,金融市場服務價格可趨於穩定,可減少金融服務業間大規模的競價行為,也可藉此提升台灣金融服務人員的品質;其二,完整的金融集團可提供較完整的投資理財訊息與服務,對於客戶的資產管理也較為便利。當下可見的弊也有二。其一,有資金需求的客戶尋求融資的管道相對減少,而且可議價的空間,隨金融市場集團化之趨勢,也逐漸縮減;其二,金融機構從多元化競爭,逐漸走向大集團寡占的局面,容易造成資產管理市場,從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許多人可能因此將資產配置,直接移轉至國外。問:面對此種變化,沒有金控集團作靠山的康和證券,如何因應?是否有與其他集團合作的計畫?答:由於康和證券並無其他財團或金控背景,面對台灣金融市場走向集團化,尋求外資金融機構合作,以及發行特殊型態的資產管理商品,勢必是康和證券未來要走的道路,雖然曾有一些金控集團要找康和證券合作,但我們依然決定走自己的道路。不管是與KBC的合作、積極參與香港資本市場、赴越南尋求合作夥伴,無一不是想走出一條獨屬康和證券的道路,過程中或許沒有大型集團的光環,但以康和證券這幾年來的努力與展現的成果,我們有信心在未來成為具有特色的獨立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