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六就要投票了,但經過如此長久的纏鬥及兩次辯論,我們愈來愈覺得這兩黨候選人都與台灣人民脫節了。上周末的第二次電視辯論會最足以凸顯此問題。因為數月來雙方互吐口水、死纏爛打,緊咬的都是與治國理念及才能無關的負面問題,選民想知道其中一人當選後將帶領台灣何處去,尤其是如何讓人民不要再過苦日子,的確沒有太多線索可資追尋。所以最後一次電視辯論,應該就是選前雙方最後一次向選民表達的言論。真要這樣想,就不免大失所望了。最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民進黨的候選人。他向來最受質疑的,就是擅長負面選舉,緊咬對方的把柄不放,但一論及積極有建設性的政見,就常見他閃躲迴避、顧左右而言他。因此,從競選開始以來,他先是攻擊馬陣營「愛台12項建設」,最近又猛打以「一中市場」醜化的兩岸開放政策,即使在最後一次辯論會十分珍貴的發言時間,也一點不放鬆;但就他自己的經濟主張,除了提出一個引人遐想的口號:幸福經濟,再無其他。然而幸福經濟究竟如何落實到人間,向被批為空泛,因而在最後一次公開辯論時,謝陣營理當提出更具體的方法。可是,完全未見著墨,有如自人間蒸發,反而更坐實這只是虛無縹緲的美麗口號。馬陣營的經濟政策主軸不出兩岸開放與「愛台12項建設」這兩者。兩岸開放的主張固然大部分被謝陣營摭拾,成為雙方共識,但因為過去的一個疏忽,反而遭受無妄之災。
#@1@#當馬英九力邀蕭萬長為其競選搭檔時,一併接收了蕭鼓吹多年的「兩岸共同市場」。但共同市場已有成規,貨物、勞動即使一時不能自由移動,長期則無法避免,此與總統大選的敏感氣氛有所扞格,從一開始即應注意。但馬陣營在輿論點醒之後仍未預做防備,因而成為選戰關鍵時刻對手火力全開的攻擊焦點,在這一場辯論中更是從頭到尾緊追不捨。謝陣營如此醜化馬蕭的兩岸開放政策固有其算計,卻一方面傷敵,一方面自傷,未來若果獲勝,其兩岸開放政策即可能受到掣肘,到最後真正的受害者,還是全民。馬陣營真正勝出的,自是其完整充分的愛台12項建設,不過此一需要政府投入2.65兆的建設計畫,從一開始就在財政負擔及必要性上受人質疑。原因當然在於八年來民進黨政權已將各種名目的公共建設玩臭玩爛,又捅出巨大的財政赤字,不知如何收拾。馬陣營若重蹈覆轍,當然不智。而且近來全球通膨跡象日益明顯,有愈演愈烈之勢,於此時大舉擴大公共建設,確有火上加油的疑慮。當謝長廷以此質疑,馬英九卻一仍舊貫地搬出近月來的制式回答:民進黨政權忽略公共建設,導致內需不足,必須以擴大建設提升國民所得。這個答案過去或不太離譜,如今則十分不妥。全球物資供不應求日趨嚴重之際,公共建設的確可能導致通膨惡化,必須嚴格篩選,除去一切低效率、非必要者。但另一方面,若公共建設能提高競爭力,提升生產效率,長期而言反有助於對抗通膨。看來我們兩位總統候選人都必須學些新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