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證券交易所於3月4日(周二)與胡志明交易所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後,董事長吳榮義隨即在3月5日親自拜訪位於同奈省三陽工業越南子公司,了解回台上市意願。
#@1@#在台灣證交所努力在越南和台商交換意見的同一天,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正在台北西華飯店召開媒體記者會,希望各界多了解新加坡交易所,並於3月10日兩天和台灣廠商舉行會面,其中一場還在台灣科技產業重鎮,新竹科學園區。近年來,台灣資金流失嚴重,2007年前3季,資金淨流出居然有328億美元(近乎1兆台幣),封測大廠日月光還差點以私募形態下市,轉往海外上市,終被攔阻。至此,金管會看不下去,為擴大國內資本市場規模,訂定目標自2007年起,3年掛牌家數合計達250家,首年目標70家,其中,上市家數預計25家,上櫃則為45家。據金管會證期局公布截至1月底數據,上市公司家數突破700家大關,高達705家,刷新上市掛牌家數。雖然如此,眾多台商看到康師傅到港掛牌所能獲得的本益比,仍不減打算前往上市的慾望。證交所董事長吳榮義在1月份曾表示:「目前有意願去香港掛牌的公司有30家,有興趣去中國掛牌則有7家,證交所應改善服務,說服台商留下。」相較於台灣處處「防漏」,新加坡是最有經驗吸引國際公司前往上市的資本市場。根據證交所提供資料顯示,美國那斯達克有321家外國上市公司,英國倫敦證交所則有343家非英國上市公司,比重都占10.5%上下;然而至2008年1月份,新加坡則有高達37.5%的國外企業在當地掛牌,合計284家,市值占新加坡股市33%,有1560億美元。攤開上市公司名單,國外企業中最大比重來自於中國的138家,占4成4以上,其次是54家香港企業,其餘為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企業也有53家,是第三大來源。即使是台商,也有19家在新加坡掛牌,早期以電子業居多,合計共有10家,在2005年後上市產業種類多元,最知名算是旺旺集團。吳榮義指出,「新加坡國家規模比較小,沒有很多的公司,所以他們的策略就是吸引外國公司到當地上市。」相反的,本次率隊來台的新交所執行副總裁兼上市部主任黃良穎卻這麼說:「為什麼台灣的公司會去新加坡上市?」他表示,這個答案其實也是反映出為什麼其他的國際公司也到新加坡去上市。
#@1@#黃良穎認為,新加坡靠的是制度取勝,基金管理中心的效率高,法律條例也透明化。船運、製造、REITs也做得不錯,也是國際煉油重鎮,中國造船大廠揚子江就是看好新加坡是個造船中心,就來上市了。除了多家國際公司掛牌,新加坡市場出名的,還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例如過去幾年當紅的REITs(房地產信託)即為一例,目前總市值超過190億美元,並在過去4年中市值成長10倍。另外,還有以台灣加權指數為發行基礎的摩台指,是每天早上各台股操盤主管桌子上必備的數據,摩台指的成交量、值,比台灣本地市場的台指期貨還大。證交所倒是強調,新加坡的產業鏈比較不完整,企業去當地上市的綜效有限。對此,黃良穎則強調,新加坡也有製造業,像是造船、煉油產業都很發達,而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中交通運輸、製造業、金融及房地產為四大產業,占比都超過15%以上。在上市成本、費用上,證交所指出,國內企業到香港上市相關費用動輒以5000萬甚至到1億元,和台灣本地3~400萬元規模,相差太多,很多公司去了後報酬率還輸給台股。新交所的黃良穎不諱言,在海外上市成本一定會比台灣貴的,但是還是那麼多台商去海外上市,可見成本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為付出成本和募集到資金比較之下,相對低,據統計,台灣電子公司在新加坡主板的本益比平均在20~25倍之間,而據證交所資料顯示,國內股市的本益比約15倍上下。
#@1@#現在,新加坡交易所更積極,推出具低資本門檻、高成長特色的凱利板(Catalist),只要有保薦人的保證,3個禮拜就可以完成上市手續。保薦人通常為投資銀行,要對新交所負責,而交易所則保留對掛牌公司的懲罰權。台灣證交所則表示,凱利板就像是台灣的興櫃市場一樣,並強調,興櫃市場只要1個禮拜就可以通過審核了,頗有和凱利板一別苗頭的味道。3月5日當日,行政院也公布了金管會研議多時的「推動海外企業來台掛牌123計畫」,未來海外企業及台商在第三地設立的公司,只要符合相關條件,海外大型企業皆可回台上市。
#@1@#國內相關單位也已完成「鼓勵海外企業來台上市擬議措施」,並提供企業未在海外其他交易所上市者,以初次申請股票上市(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回台發行,但按照主管機關限制資金在中國投資上限。若已經上市者,可以股票或台灣存託憑證TDR形態上市。「除了在中國的以外,我們都去找了。」證交所總經理蘇松欽說,除了近期已前往越南招商外,接著針對在東南亞區域的台商進行了解,在上半年將會前往泰國、馬來西亞等地接觸台商。此時,金管會還是忘不了增加上市公司家數使命,有趣的是,新交所的黃良穎卻說:「上市家數對新加坡而言不是問題,公司的質量好不好比較重要。」由這句話看來,想要搶到台商,台灣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