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理財周刊》,你有沒有發現不一樣?」這是我最近逢人必問的一句話。因為,《理財周刊》變了。《理財周刊》創刊在台灣很不景氣的時候,至今已走過7個多年頭,一路成長,堂堂邁入400期。想起這段時間,諸多感嘆與回憶。我們編輯、發行團隊歷經了內有SARS、外有911等全球性的大事件,走過台灣房地產不振、股市低迷,在這樣不景氣的情況下,《理財周刊》發現了需求,積極創刊,提供及時、實用的股票資訊滿足讀者的需求。隨後我們也跟著台灣股市一同迎接榮景。隨著時代的轉變,《理財周刊》也必須改變。這是一個全民理財的時代,《理財周刊》當仁不讓的再次站到最前線,帶領讀者去認識、熟悉包羅萬象的投資理財工具,不論房地產、股票、期貨、基金、貨幣……等等,都可以在周刊中找到你想要也必須要懂的知識和資訊。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一直是我創辦《理財周刊》的目的,因為只有讓理財平民化、大眾化,大家的財富水平才會提升,貧富差距才會縮小。我深信,理財,是擺脫窮困唯一的路。我自己並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能有今天一番天地,都是靠著自信和努力一步步走上來的。因為深知貧困的滋味,更嚮往富有的快樂。
#@1@#從小我就很有賺錢的想法,把做生意當成是興趣。我的第一份生意是在小學時到工廠批貨,顧客就是左鄰右舍的小朋友,雖然是小錢,但卻開啟了我做生意的腦袋,讓我覺得做生意很好玩。台語俗話說:「生意仔難生」,我想我就是那個難得的生意仔。北上念大學時在外租房子,以二房東的身分把房子轉租給其他人,不但自己不用付房租就有地方住,還可以賺錢。除此之外,因為要自行賺取學費,我開始送報,做了一學期單純的送報生後,就自己招攬業務,從幾百份報紙的生意做到3千份,管理20多個送報生,再兼做派報、特約記者的工作,大四時我就買了第一間房子。同時,我的成績優秀、學生生活多采多姿!畢業後,我歷經了貿易、行銷、產業的工作,奠定自己的事業基礎,創立第一間公司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一直以來,我一方面積極用腦力跟體力賺錢,另一方面也善用當時僅有的投資工具理財,我存定存、標會、買股票、買房子,累積財富一點都不難。現在金融環境更開放、商品更多元,理財工具更多樣化,我們的選擇更多了。你再不理財,財一定不理你。有人曾經說過:「有三件事使人生有意義:工作、意志與成功。意志開啟通往成功之門,那是件宏偉且令人喜悅的事。經由工作我們通過一扇扇的門,直到最後,終能摘取成功的果實。」工作、意志與成功讓我的人生有了意義,這三件事也同時讓《理財周刊》更具意義。《理財周刊》是我的事業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也有著不同的意義。《理財周刊》的改變,也是大家的改變,我們有把握做得更好,你一定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