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愛思唯爾集團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出版社,當時旗下商品從消費性雜誌與書籍到法律與科學期刊應有盡有。在詳盡檢視其事業組合後,我們建議英國的執行長伊恩.爾凡(Ian Irvin)出售消費性出版事業,重新配置資產,把公司打造成商業與專業出版界的全球領先業者。執行長也同意了,但有個問題。
#@1@#里德.愛思唯爾集團是由複雜合併案組成的公司,股份由兩家獨立的公開上市公司持有,其一是英國的里德國際公司(Reed International PLC),另一是荷蘭的愛思唯爾公司(Elsevier NV)。董事會裡,一半是英國人,一半是法國人,他們都仇視對方。一方想要的東西,另一方就會照例反對。鮑伯.克拉可夫(Bob Krakoff)是當時唯一的美籍董事,他提到那年代的董事會情況:「荷蘭人認為是黑的東西,英國人就認為是白的,反之亦然,導致董事會完全停擺。」爾凡並沒有預先讓我們了解雙方的敵對猜忌有多嚴重。在籌備會議時,我們和爾凡一起檢視給董事會的提案簡報,爾凡似乎非常滿意,建議修改的地方不多。但是開董事會時,一臉嚴肅的荷蘭董事坐在會議桌的一邊,另一邊坐著同樣嚴肅的英國董事。簡報才開始沒多久,爾凡就開始大叫,質疑我們的基本假設,數落我們技術上的小錯誤,其他的董事也開始跟進,彷彿樂在其中。當時我嚇得半死,後來才知道,萬一爾凡讓人看出是他促成我們的提案策略,就沒辦法說服荷蘭人接受那提案了。
#@1@#經過好幾個月,開了更多難堪的董事會後,才取得共識。我們什麼方法都試了,一度找來曾在哈佛商學院任教的荷蘭籍高盛銀行家大衛.米爾徐望(David Meerschwam)。米爾徐望熟知理論卻非常自負,一般認為他「對客戶都不友善」。不過我們的想法是,或許他可以和那群自大的荷蘭人用同一種語言溝通,結果功敗垂成。荷蘭人覺得米爾徐望和我們一樣難以忍受。「閉嘴,坐下。」米爾徐望才剛開始解說簡報,一位荷蘭董事就迸出這句話,米爾徐望就此結束在里德專案上的短暫停留。最後決定出售及留下哪些事業時,我已經到紐約工作好幾個月了。一定要賣的事業是美國一些消費雜誌,集團名稱是卡訥消費性雜誌(Cahners Consumer Magazines),旗下有《美國寶貝》(American Baby)、《摩登新娘》(Modern Bride)、《揚帆》(Sail)、《動力遊艇》(Power and Motoryacht)等雜誌。由於我是唯一在紐約對這些資產有所了解或認識該公司成員的人,我極力主張由我執行這筆交易(雖然我從未賣過任何東西)。我也看到可以打造個人專屬領域的缺口:我可以當出版之王。這兩招剛好可以完成交易又拓展領域。以高盛的標準來看,這筆交易的規模算小。要不是因為隸屬於里德集團,高盛可能還嫌它麻煩,沒那個價值。總價不到2億美元,每份雜誌的最適買家可能各不相同,出售的過程一定比較複雜費時。我們必須以整批與獨立的方式出售這些資產,以便招來最多的競爭者,獲得最高的價格。沒有銀行家想捲入延長的銷售流程,最後可能還要為小額資產協商許多不同的交易。
#@1@#在這一行,交易愈小愈難執行(意指愈耗時間及愈惱人),聽起來跟直覺所想的相反,規模小的交易通常牽涉的單位與顧問比較單純。但銷售過程其實不只是協商而已,也形同學習。而且,原本可能只影響買價數百萬的東西,可能討價還價很激烈,但在規模較大的交易裡,它們又變得不太重要,比較好商量。銀行家大多是靠大型的重要交易來塑造自己在公司與業界的地位。微不足道的小案子無法讓他成為《老千騙局》裡所謂的「大老二」(Big Swinging Dick)。這裡所謂的規模,是指支付的價格與收取的費用,前者和之前提過的排名表及吹噓權有關,後者顯然和獲利有關。多數投資銀行是使用類似雷曼兄弟的「收費表」來決定收費水準(不過高盛不是如此,高盛通常是根據過去的收費資料庫,由中央管理議價)。根據這套系統,1億到2億美元的案子收費約1%(相當於100萬到200萬的費用)。10億美元的案子收費降至0.5%(約500萬),費率底線是100億美元的案子,收費是0.2%。實際的價格則是什麼數字都有可能,有固定金額、固定費率或更複雜的收費方式(例如高於某一價格的額外獎勵)。在特定情況下,投資銀行願意收多少費用要看這個案子佔用多少資源、時間多緊迫、交易名氣多大或策略性多高、是不是重要客戶、後續還有沒有生意等等。在個人偏好方面,大老二不喜歡投入收益低於500萬美元的案子,偏好淨賺上千萬美元的交易。
#@1@#當時的我當然不懂這些差別,只想做可以號稱自己專屬的領域,他們派了一位資深的併購銀行家「監督」這件案子,但顯然他也希望盡量不要和這件案子扯上關係,樂得投入其他比較複雜的案子,以留言方式提供指導。至於「出版之王」方面,最後我被降級成出版業組長。我說我想負責這一塊時,濟梅爾與科能當然是暗自竊笑。當時不管在併購或融資方面,出版業幾乎毫無重要的活動。大部分的出版商是隸屬於較大的事業,或規模根本沒那麼大。在美國公開市場中,報社是主要的出版領域,這些業者幾乎都是中型公司,作風極其保守,由家族企業主導。唯一例外的是甘尼特集團(Gannett),他們大而獨立,喜歡併購,但從不假手銀行家。在融資方面,出版業是現金流量高、資本支出低的事業,在沒多少策略性收購活動下,也不會有多少融資活動。久久一年才會碰到一次家族企業公開上市的案子,但公開上市和這領域的其他一切一樣,都是不尋常與不可預知的。簡言之,當上「出版之王」就像當上「沒啥大事之王」一樣,我們都沒料到之後出版業會掀起前所未有的整併風潮。
#@1@#卡訥消費性雜誌的出售跟後續幾年我做的數十件類似出售案很像。第一次和客戶討論時,都是談流程模式,選項從一對一的協商到公開拍賣都有。銀行家偏好後者,理由有四:1.最有可能獲得最高的賣價,銀行的收費也最高。你永遠不知道比較精挑細選的方式會錯過什麼,即使特殊買家挾帶大量資金出現的機率很小,但銀行家還是覺得試試無妨。2.公開拍賣的時間通常比協商短,唯一會逼買家盡速決定的因素就是競爭。在協商交易中,對你唯一的威脅是退出協商,或和其他買家重新協商,這些都不太有利。3.對銀行家來說,最糟的結果就是沒有交易。投資銀行的收費幾乎完全依成交而定。所謂的成交是指金錢轉手,一旦客戶決定出售,案子已執行一半就很難逆轉。4.投資銀行的最重要客戶是融資購併(LBO)公司,業界稱為「私人股權公司」或「財務資助者」,是由退休金、保險公司等單位累積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只做買公司的生意,幾年後再透過出售、公開上市或再資本化(亦即借更多的錢來買自己的持股或付自己股利)的方式變賣獲利。1990年只有一些基金籌到1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他們大多是和知名的業者合作,例如KKR、佛斯特曼利得公司(Forstmann Little)、摩根士丹利等等。如今這類基金已超過250支,數量之多,連資深銀行家也無法細數。這些公司都是交易機器,他們只做買、賣與融資,這些活動是投資銀行業的主要獲利來源。可想而知,讓財務資助者滿意是銀行的最高指導原則。在財務資助者眼中,投資銀行提供的服務大都是一般品,他們需要的是交易流量,亦即讓他們接觸交易,好好運用資金。
#@1@#作 者:村井哲之譯 者:黃靜儀出版社:遠流出版出版日期:2008年3月14日經營之神王永慶說:「節省一塊錢,等於淨賺一塊錢。」說明降低成本對企業獲利的真正意義。但明瞭真義的大有人在,能做對的卻少之又少。日本降低成本專家村井哲之在15年輔導企業經驗中發現,企業界實際執行策略可說是錯誤百出,如果只是「做了卻不見效果」尚且「精神可嘉」;但事實上有許多「危險的降低成本策略」一旦執行,反而讓企業體質更加衰弱,欲振乏力。最常見就是裁員,這的確能夠暫時減少會計帳目赤字,是提高收益最容易的方法,卻說不上是正確的降低成本方式。人員減少會提高其他人的工作量,導致員工無力構思新的企畫或積極投入工作,變得力不從心,累得人仰馬翻。裁員帶來的精神衝擊,就像給員工致命一擊,將使成長中的企業體質逐漸惡化,陷入「惡性循環」。還有很多見樹不見林的降低成本執行專案,比如要求員工影印紙背面重複利用影印、少掉幾個燈管、每筆支出都要填寫單據,作者認為執行這些方案,首先沒有考慮到公司整體成本結構,沒有把重要的成本先抓出來,從重要的成本先下手才是重點。作者強調每一個降低成本的行動,都關係企業未來發展。降低成本有其理論,和著手的先後順序。提升營業額對每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不容易的事,然而策略若正確,降低成本一定能夠達到百分之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