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討論最多的應該就是「負利」,也就是銀行戶頭的錢,追不上節節高漲的物價,再加上跌不休的股票,心裡頭絕對悶到了極點,這時如果連基金的績效都是負的,相信你一定坐立難安了。在通膨的壓力下,各項所謂抗通膨的理財工具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是不是真如投資專家所說,真能保值避險抗通膨呢?我想未必。問題倒不是出在理財工具的優劣,而是在我們自己身上。以最近被罵到臭頭的連動債為例,它之所以被設計出來一定有其目的,只是這目的未必與我們個人理財息息相關,你去碰了,自然得不到好處。財是一定要理的,既然要理財,就一定要愈理愈多。錢不好賺,每一分錢我們都必須小心翼翼,投資求精不求多,投資之後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知道什麼時候該落袋為安。只是「上車容易,下車難」,對很多人來說,找到賣點獲利了結這件事卻是最難學會的。最近有個年輕人告訴我他的經驗談:「若沒得到就當作學到,這樣也好。」年輕人有這樣的體悟真的很好,是投資就有風險,未必每一筆都會讓你賺到錢,但是每一次都必須學到,知道錯在哪裡、需要如何改進,這樣的經驗就是很有價值的。我們人生短短幾十載,是富裕、是貧窮?是健康、是生病?是樂觀、是悲觀?都是由我們「人」本身出發,無論是下的決策或任何改變模式的思維,都有可能影響一生的幸福快樂與財富。我相信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大有可為。
#@1@#人稱「水果大王」的福和生鮮農產公司董事長邱進福,每年賣出高達十億元的國產水果,水果交易量台灣第一。他是嘉義縣中埔鄉的農家子弟,自幼在果園裡長大,對水果最在行,退伍後,在台北市萬大路以每個月4、5000元的租金租了攤位,經營水果批發買賣。由於他的學習力和觀察力特別強,不久,他的水果行交易量就超越其他果菜批發市場中的水果批發商。由於水果交易量最大,當年萬客隆、家樂福等量販店陸續登台時,到果菜批發市場尋找水果供應商,第一時間就挑中他,成為全台多數大賣場的水果供應商。很快地,他從年營業額不到1億元的水果批發商,變成年賣10億元水果的水果大王;他並不以此為滿足,接著,他看好台灣切片水果的商機,從日本引進全套的切片水果設備,並通過CAS台灣優良農產品工廠認證,成功把切片水果引進便利商店、台積電、廣達等科技大廠餐廳,再度成功開拓自己的通路。只要肯用心,水果也能變黃金。邱進福的切片哲學,充分發揮了化零為整的效果,一顆西瓜賺不了多少錢,但是運用切片賣的行銷手法,卻實實在在提升了附加價值。投入才能深入,付出才能傑出,平凡才能不凡,磨練才能熟練。不管小事大事,不管成功失敗,用心學習總是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