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權市場裡,投資人操作時常常會遇到一個瓶頸:「看對方向,卻賺不到錢。」買了買權的時候,明明指數上漲,權利金卻沒有漲,甚至需要靠降價才能賣出,這個問題反映出「選擇權權利金的合理價位到底在哪裡」,因此,也衍生出隱含波動率變化的問題,但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操作選擇權才會碰到,日常生活也可看見類似情境。由於選擇權是一項履行約定的權利,因此必須了解,權利金的價格是基於未來行情波動而產生變化。舉例來說,現在買一把空心菜是20元,且菜販願意提供1周後同樣能以20元購買但必須先支付2元權利金的買權;這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思考,未來1周空心菜價格將會如何變化,因為這關係到是否要跟菜販購買這個選擇權的決定。不過,可能會對空心菜價格產生變化的因素相當多,加上我們不可能像農夫或批發商一般,能夠從播種開始分析至上市銷售,當中所有將導致價格變動的因素,因此,我們通常會選擇觀察價格的波動,用以掌握選擇權合理的價格。
#@1@#可是對於空心菜的價格,明明是一樣的菜,卻可以在不同的攤販找出不同的定價,甚至在不同的季節買到不一樣的價格,寶來曼氏期貨副總經理鐘文發表示,「簡單來說,我們藉此可以了解,所謂的波動率就是指價格波動的幅度,而隱含波動率,就是預期未來菜價可能會出現的變動;至於歷史波動率,當然就表示過去的價格波動程度,並可對照隱含波動率,用來觀察現在的價格是否出現乖離的情況。」首先,什麼叫做選擇權的合理價格?鐘文發指出,一般而言,學理上是透過先決定波動率的數值,然後帶入Black與Scholes模型中,便可分別得到買權與賣權的理論價格;但在實務交易裡,價格是經由市場決定,所以將之帶入模型中,再度反推出波動率,也就得到一般所稱的隱含波動率,從計算過程可以發現,這個數據不僅代表「市場預期」的意義,並且是選擇權定價的要素之一。當然,這個計算方式不需花時間去研究,從期交所網站的「交易人服務與保護」專區,即有工具可幫忙算出答案。
#@1@#鐘文發進一步提到,隱含波動率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可以用來讓我們觀察目前價格是否合理,並進一步掌握未來行情變化。回到上面空心菜的例子,假設空心菜根據過去經驗,因為收成期已過,歷史波動率為20%,在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下,同樣預期1周後的價格也可能上漲20%,因此對我們而言,可接受的合理價格便是24元;以目前2元權利金的買權計算,隱含波動率便為20%,表示這個選擇權潛在4元的價值,若我們跟菜販購買這個買權,履約後便可擁有2元的獲利。但是連續3日豪雨不斷,導致整個南部嚴重積水無法播種,甚至連原本已經收割的空心菜都因為泡在水裡而無法銷售,這時候,我們研判整體市場將出現供需失衡的局面,導致空心菜1把上漲至50元,因此,尚有4天才到期的選擇權,波動率便會在市場一面看漲下大幅上升250%,使原本權利金2元的買權,一口氣飆升至20元。這時我們便面臨2個不同選擇,第1,將目前手中權利金20元的買權賣出,獲利18元;第2,繼續等待4天後履約,若菜價仍為50元則便可望獲利28元(50-20-2),鐘文發說:「此時觀察隱含波動率的變化就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隱含波動率仍繼續上升,表示未來價格可望繼續上漲,那麼當然保留買權至到期日,相對更有獲利機會;反之,若下跌時,當然趕快獲利了解為佳。
#@1@#在一般選擇權市場裡,隱含波動率的變化當然不會如同上述例子那麼簡單,從中進一步深究隱含波動率數據實際代表的意義,鐘文發指出,若隱含波動率為32%時,表示市場預期投資標的1年內將有68.3%的機率,價格將會介於正負32%之內(1個標準差)。以台股加權指數9000點為例,當市場價格反映出隱含波動率為32%時,表示市場預期加權指數1年內,將有可能上漲或下跌2820點,若除以12個月,表示1個月內可能出現約470點〔(2820+2820)/12〕的振幅。
#@1@#市場對於未來的預期,往往不如我們所想,鐘文發認為,除重大利空或利多事件,可能導致權利金短時間內大幅變化外,一般都是緩慢產生變動,因此投資人在交易前,可以觀察近期隱含波動率的數值變化,並搭配歷史波動率觀察,看是朝向越來越高或越低發展。若隱含波動率數值越高,顯示未來價格波動程度越劇烈,市場預期越有機會出現大行情,權利金自然就會升高,此時應當盡量偏買方交易策略為主;反之當隱含波動率越來越低時,表示市場預期越來越沒行情,此時交易人應當盡量偏賣方交易策略為主。另外,操作時必須特別注意,當市場極度樂觀或極度悲觀時,隱含波動率數值出現過高或過低時,可能產生行情逆轉的情況,鐘文發說:「像是今年總統大選前,因為投資人擔心發生政局異常的狀況、導致股市大幅波動,所以當時反推出的隱含波動率一度高達50%,不過選舉和平落幕,二次政黨輪替確定之後,擔心的理由不見了,於是市場迅速反應出結果,在選後第一個交易日,隱含波動率就降至20%左右。」在不考慮行情變化下,權利金就產生腰斬的現象,導致許多交易人因為出場速度不夠快,而蒙受嚴重的損失,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