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又到了,此時家有富爸爸、富媽媽的大學生,多半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忙著準備出國遊學資料、規劃旅遊行程;然而,家中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的大學生更加忙得天翻地覆,他們得努力利用暑假時間,可能白天在加油站、便利商店打工,晚上當家教、服務生,深夜又忙著網拍,比沒放假時還累得多。出國旅遊,對家境富裕的學生而言,恐怕比到花蓮、台東的風景區更加頻繁,就像三餐得吃飯般平淡無奇,只是對學雜費都幾乎負擔不起的中下家庭來說,就好像期待中樂透般,是個遙不可及的美夢,還不如等到自己工作後努力存錢再來想像,比較實際。 不過,政大廣告系3年級學生陳盈孜卻是少數的例外,出身單親家庭的她,沒有被環境所打倒,熱愛旅行的她,在大學的前3年,已經遊歷過歐、美、亞3大洲17個國家,連許多熱愛旅行的上班族也自嘆不如。而她一共只向媽媽請求4萬元的經濟「支援」,其他費用大部分由交換學生、學術交流計畫的單位所提供,少部分來自於她的獎學金、打工所得。
#@1@#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陳盈孜,家境並不寬裕,媽媽在私人安養中心裡擔任護士,工作相當繁重,為了扶養陳盈孜與2個弟妹,甚至連星期六、日都得加班,別說不可能帶著陳盈孜出國旅遊,就算全家一起到外縣市度假,也根本擠不出時間、金錢。 「國小時,看到同學跟著爸媽出國去玩,羨慕得不得了!」家住中和的陳盈孜童年時,就不乏同班同學請假出國旅遊,他們最常去的地方,不外乎美國加州的迪士尼樂園,同學回國後總不忘帶著紀念品分送同學;而她雖然偶爾也會跟媽媽吵著要出國去玩,只是心裡也十分明白,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小時候,我也不會看旅遊節目過乾癮,因為一切都太遙遠了。」就讀北一女時,陳盈孜對貧富差距感受更為強烈,她滿是羨慕地回憶,「高中時,班上已有2、3個家中經濟較佳的同學,決定在高中畢業後,直接到國外就讀大學,她們的壓力與我們不一樣,除了讀英文,就在蒐集國外大學的資料,跟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陳盈孜在求學過程中,沒讓母親太過擔心,北一女畢業後考上政大廣告系,讓媽媽的負擔降至最低;而上了大學之後的她,忙著打工、當家教分攤家計,更與同學、學長組隊不斷參加各種基金會、公關公司所舉辦的行銷創意比賽,不但累積自己未來就業時的籌碼,也賺了不少生活費。 原本以為得等到出社會後才有機會出國的陳盈孜,在讀大一的時候,便發現學校提供了許多免費出國的機會,包括到國外大學當交換學生、參加其他國家所舉辦的國際大學生營隊,讓她大喜過望,決定積極爭取這些機會。
#@1@#陳盈孜已參加過3次國際大學生營隊,先後前往澳門、中國、韓國參訪。「我到澳門參加的,是當地基金會所主辦的『五四運動紀念營隊』。」陳盈孜表示,不同國際營隊有不同的參加門檻,只要用心申請,雀屏中選的機率並不低,「第2次出國是前往中國,參加的是台胞聯誼會提供給台灣大學生的參訪活動,我那次是拜訪上海、北京與蘇杭等城市。」 「最近1次是前往韓國首都首爾,參加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所屬國際教育振興學院所舉辦的東南亞國家學生參訪營,一共11天10夜。」剛從首爾返回台灣的陳盈孜笑著說,這個營隊不但免費提供入選的學生食宿、機票,甚至還發零用金,而她在營隊中認識了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大學生,「我大四的計畫,就是籌錢到東南亞,一一拜訪這些朋友。」 「大多數的國際營隊,都會要求報名者先繳交特定題目的論文,之後再進行面試。」陳盈孜解釋,澳門「五四運動紀念營隊」要求報名者寫的,當然是關於五四運動的論文,韓國振興學院所舉辦的國際營隊,要求報名者繳交關於韓國政經局勢的論文,「過去,報名這類活動的學生不多,現在已有愈來愈多學生循此法出國,『錄取率』也愈來愈偏低。」 至於各種國際營隊的訊息,陳盈孜透露,大學生要記得不定時瀏覽學校學務處的網站,因為上頭都會公布各種活動的時間、地點與條件,「以政大為例,學校為了公平,還會把相關訊息寄送到每個學生的信箱。」
#@1@#大三上學期,陳盈孜通過了學校與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交換學生計畫,在荷蘭待了7個多月,學費、食宿費用由阿姆斯特丹大學供應。其間,她利用自助旅行者常用的couch surfing(免費交換住宿)、euro lines(歐洲長程公車)、ryanair(10歐元機票的廉價航空),花了12萬元前往歐洲14個國家、23個城市,玩遍了北歐、中歐、南歐,備受歐洲的文化震撼,但媽媽只供應其中4萬元。 要當交換學生,學期成績、面試成績與書面資料,各占選拔成績的1/3。」陳盈孜強調,窮學生想出國,就不要怕麻煩,不想花錢就得花時間,因為出國對於開拓視野與人生歷練,都相當有幫助,「出國最大的感想,是台灣學生只關注自己的事,壓根不注意國外的事,未來國際競爭力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