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上台後,因全球籠罩在高油價的停滯性通膨陰影下,加上次級房貸利空不時偷襲,造成股市連番重挫,在四大基金護盤效果不彰、外資賣超又遲不鬆手情況下,主管機關竟然公開呼籲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以為挽救跌跌不休的股市的措施。
#@1@#近期上市櫃公司也配合了政府的喊話,進行庫藏股的買回。以上市公司為例,從6月6日到7月18日,就有高達69家申請75件庫藏股實施案,儘管政府是一片好意,不過,在空頭市場公開呼籲鼓勵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其實有很大的疑慮和風險。首先,實施庫藏股制度,其目的並不只是單純的為上市櫃公司護盤之用,還包括了調整公司資本結構(降低負債比率)、減少在外流通股份,以節省股利發放;以及將買回之股票與其他公司交換,進行購併,以減少現金支付成本;或者用以支應認股權及可轉換證券之需求,不必另發行新股等。若以2007年1月至今年7月18日,174家上市公司所提出的264件庫藏股申請案,其中有高達64.77%(171件)實施目的是為轉讓股份給員工;另有2件是為了股權轉換;為維持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護盤)為目的,其比率其實不到3成5(91件、34.47%)。若以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152件庫藏股實施案中,也只有38.16%其目的是為護盤,可見庫藏股的實施,多數目的並不在於為公司股價護盤。
#@1@#然而我們發現,在今年6月到目前的75件庫藏股申請案中,為了維持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為目的,其比率上升到44%(33件),顯示近期庫藏股的實施,普遍被當作上市公司作為響應政府股市阻跌護盤的工具。然而,以庫藏股為護盤目的,充其量也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型武器,把這種防禦型武器當作主動攻擊武器,讓上市公司群起實施庫藏股的動作,就不免要令人一把冷汗。如果說實施庫藏股,真的可以達到護盤目的也就罷了,但庫藏股真的可以達到護盤目的或防止股價進一步下跌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有些上市公司雖然提出庫藏股申請,但卻沒有依計畫在預定的時限執行,甚至有些上市公司在公告實施庫藏股後,卻連1股都沒買,顯示實施庫藏股根本是玩假的。統計上市公司自2007年至2008年7月18日的174家、264件庫藏股的執行狀況,及其實施後對股價的正面影響,其效果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好。在264件庫藏股實施案中,扣除了正在執行中的65件,其餘應已執行的199件庫藏股案,真正百分之百執行完畢的件數,也只有90件,占已執行件數的比率僅45.23%。換言之,有超過5成4的上市公司其庫藏股執行,並沒有真正依預定計畫買回自家股票,其未妥善執行比率之高令人咋舌。
#@1@#而在2007年以來199件已執行完(不論是否100%執行)的庫藏股案中,執行首日股價高於執行前一個交易日的比率高達69.85%(139件);不過包括龍邦、新光金、互億、瀚宇博、神基、基泰等都曾在庫藏股執行首日股價就出現下跌情形。甚至還有如大毅曾在2007年7月9日執行庫藏股首日,收盤股價52.5元反而較前一交易日的54.1元大跌2.96%的紀錄。若由執行完畢日股價高於執行首日股價的比率來看,則只剩下53.27%(106件)。即使以台積電來說,2007年11月14日實施的庫藏股當天收盤股價為61.5元,至同年12月31日執行完畢當天收盤股價為62元,執行期間其對股價的拉升效果也僅不過0.5元而已。如果從2007年以來百分之百執行完畢的90件庫藏股案,其對股價的護盤效果來看,恐怕更令人大失所望。在附表1可看出79件(有11件執行完畢尚未滿1月)庫藏股案執行完畢日至執行後1個月,其股價高於執行完畢日的件數僅有37件;股價低於庫藏股執行完畢日的件數則有42件,比率更超過5成3。再以台積電為例,在前次於2007年12月31日執行庫藏股完畢日收盤股價為62元,但1個月後的2008年1月31日其股價則跌到59.5元。顯示庫藏股的護盤效果和時間多數很短,尤其在空頭市場中的承接,有時根本達不到效果。
#@1@#如果以中纖為例,該股在今年一口氣執行4次庫藏股計畫,除在7月2日開始執行的第6次計畫仍在執行中外,其他3次執行有2次成效都不佳。成效最好的一次,是該公司於今年1月29日執行第3次庫藏股,該次提前於2月15日結束,執行率雖僅81.85%,但當天收盤股價9.90元,較執行首日的8.79元漲幅達12.63%,1個月後的3月14日股價更漲至11.30元。但6月14日至6月24日及6月25日至7月1日執行的第4次及第5次庫藏股計畫雖都100%執行完畢,不過執行完畢日的收盤股價(均為9.15元),都低於執行首日收盤股價10.25元和10元,顯示執行庫藏股的時機和成效,主要還是與股市的多空氣氛有關,如果股市處於空頭形勢,除非公司基本面有特別利多,否則要以實施庫藏股止跌,幾乎等於緣木求魚。如果由2007年以來100%依計畫執行完畢庫藏股(表1),且執行完畢後1個月股價高於執行完畢日股價的上市公司來看,其庫藏股執行時間全部集中於今年5月以前,尤其執行完畢後1個月股價漲幅前10大的股票,包括無敵、東貝、藍天、矽創、台揚、云辰(實施2次)、大宇、京元電、正文,其中有7次執行時間更是集中於今年2月以前。以此來看,實施庫藏股仍以在多頭市場的回檔中會有較佳的成效。事實上,不論實施庫藏股的次數、買回股數占總股數的比率,多數也都與股價的止跌或上漲沒有直接關係。例如台積電在去年11月14日執行的庫藏股計畫,買回股份占總股數的3.03%,但也沒拉住跌勢,而跌勢較輕,應與其長期績效的認同有關,也未必全是執行庫藏股的結果。
#@1@#若以執行次數而言,中環(2323)自去年以來共執行6次庫藏股,試圖穩住10元的股票面額,但最後並沒能成功,7月18日中環股價僅剩下7.43元。此外,去年來實施庫藏股3次以上(含3次及尚執行中)的上市公司包括:技嘉、炎洲、特力、云辰、柏承、淳安、藍天、正文、京城銀、亞化、榮成、群光、大毅、全台,除了藍天和群光外,多半對股價阻跌幫助不大。而藍天和群光股價的支撐,除了持續實施庫藏股的效果外,主要來自市場對大陸百腦匯通路概念特殊題材的期待。至於上市公司對庫藏股的實施態度,也常有曖昧的情形。去年以來,上市公司未依計畫買回預定庫藏股數的件數超過5成4(表2),而在109件未100%買回公告預定股數的件數,且買回執行率低於50%以下的件數,竟高達45件之多。其中,春雨在今年1月和3月2次公告實施庫藏股,但至今1股未買;同樣的立德電子、璨圓也在今年1月和2月公告各要執行1次庫藏股,但買回股數也至今掛零。其他只執行1次,但買回執行率卻在30%以下的上市公司包括:厚生、興農、龍邦、瑞儀、正峰工、威達電、連宇、豐藝、嘉泥、百容、揚明光、建準、全懋、友通、元富證。對這些買回執行率偏低的上市公司,不免予人有虛晃一招的感受。
#@1@#其次,在45件買回執行率低於50%的股票中,有26件,其股價後來跌幅相對較高。顯示其宣告要買庫藏股但又袖手旁觀,對股價信心反而有反效果產生。從上市公司對庫藏股的實施狀況,對於2類股票似乎可暫時避之。1. 對於以口水護盤的上市公司,先避開為妙,因為對執行庫藏股不力,這也可能反映公司派認為股價還沒到大力承接的時候。2. 對於努力買進庫藏股,但公司越買卻越套越深的股票,當心動用過多資金,反而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營運。如果對照各公司實施庫藏股狀況,目前股價相對於庫藏股買回價格跌幅仍達3成以上的個股,應特別小心,這類股票未來或許有很小的機會作V型反彈,但更應注意其基本面的營運表現,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護盤過力的上市公司如果財務狀況不佳,接下來就可能變成地雷股了。」簡而言之,股票的漲跌,關鍵在於全面的大環境榮枯及個股的前景,庫藏股即使有短期效果,但仍只能算是一種穩住股民信心的技術手段,絕非救股市的萬靈丹。試想如果全球通膨無解、景氣繼續往下走,股市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的熊市,政府鼓勵上市公司以閒置資金來實施庫藏股,恐怕就不只是浪費銀彈那麼簡單的事了。
#@1@#其實,若從去年以來上市公司實施庫藏股的件數統計來看,電子相關股票占了近70%比率。如果實施庫藏股即可挽救股價,那麼相對的傳產龍頭股如台泥、亞泥、統一、台塑、南亞、遠紡、台玻、中鋼、裕隆、國建、長榮、陽明何以會按兵不動,只不過歷經過太多的空頭市場的洗禮,深知庫藏股有其使用上的特殊性、效果也有其侷限性。上市公司是否要適時實施庫藏股,還是應該由各公司來審慎判斷,畢竟要維護股東權益,並不是挽救股價的下跌,而是如何為股東們賺取更高的獲利才是正途。至於目前正在執行庫藏股之上市公司(表3),也不妨關注這些公司股價是否能夠真正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