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登陸,南大雨,卡玫基這個讓氣象局長坐立難安的颱風,不但被稱為百年怪颱,也讓中南部民眾飽受暴雨所苦,台中市更是創下史上第二高雨量,然而風災過後,又是讓家庭主婦頭痛的菜價上揚問題。颱風對物價的衝擊,有點像急症,燒退了就好了,但是人們更關心的,是氣候暖化對全球農作物產收的影響,像是慢性病,一刻一刻的拉高糧食的成本,讓大家飽受通貨膨脹所苦,也讓第三世界諸國逐漸走入糧荒。「糧食問題已經不單純是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問題,現在還扯上了能源議題。」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也是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的彭啟明解釋說,像巴西種的甘蔗都拿來提煉乙醇,甚至其8成的交通工具使用可用乙醇為燃料的引擎;此外,油價也拉高了肥料的成本,因此只要能源價格一漲,糧價就跟著受波動。連美國國務卿萊斯都關注油、糧問題,更公開表示,全球顯然面臨了雙重問題,一邊是能源,一邊是糧食,而且兩者之間又互有關聯。彭啟明則說,「不論是能源和糧食,都和氣候脫不了干係。」
#@1@#近年來,開始被關注的全球暖化、節能、環保等議題,都讓彭啟明感到氣候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只是人們關心生活環境的變化,而且還帶起一股綠能的投資熱潮。但是早幾年前,彭啟明就已經以氣象專業進行投資。的確,彭啟明的專業就讓他在石油期貨上賺到一筆錢,首先他發現1999年到2006年之間的石油價格,受到需求影響比較大,例如該年冬天特別冷,歐美國家對能源消耗就增加,油價容易上漲。彭啟明發現,當太陽黑子活動頻率降低,容易出現冷冬,也表示油價會上漲,那麼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比別人早發現,而且買入石油期貨;而他真的做到了,用20萬元本錢投入,等到國外研究報告一公布,油價一漲,就賺回60萬元。「連颱風的路徑都會影響油價。」彭啟明回想起美國卡翠納颶風登陸美國之前,市場都在等待路徑預測的報告出爐,因為只要颶風登陸在產油地,供給受阻,油價又是一輪漲幅。氣象除了對商品價格造成短期衝擊,現在大家更關心的是長期議題,尤其是全球暖化對糧食的影響,在這個通膨橫行的時代,沒有人希望看到日常生活所需的五穀雜糧價格飆漲。
#@1@#「不要誤會了,全球暖化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重,各界有點杯弓蛇影。」彭啟明以北極的冰層溶解掉一半的例子說,這是每年夏天固定的現象,不是今年才有,現在只要電視上播出溶冰落海畫面,大家都認為又是全球暖化惹的禍,「一些氣候的異常,是全球暖化恰好遇上聖嬰/反聖嬰現象才那麼嚴重。」各界對全球暖化仍充滿誤解,「每個人聽到全球暖化4個字都覺得每年越來越熱,說真的,今年是冷夏。」彭啟明解釋說,2007年才是史上溫度排名第2高的年度,更熱的年份發生在2003年,都是聖嬰現象再遇上全球暖化,他笑著說,「今年真的比較涼耶,不相信?那農曆年期間台北為什麼只有7~8度?」若談到預測全球農作物收成,彭啟明認為,短期的影響還是先觀察聖嬰/反聖嬰現象為主,再來就是個別極端的例子,像卡玫基剛好帶上西南氣流一樣。不過,他還是先簡單的解釋何謂聖嬰現象,「當太平洋東部赤道區海水溫度變暖,例如高個0.5度,就叫聖嬰現象;反之如果降個1.5度,就被稱反聖嬰現象。」而觀察到8月,今年的海水溫度相對穩定,並沒有強烈的聖嬰/反聖嬰現象。
#@1@#觀察糧價的第一指標,要從全球最大食品和農產品生產地的美國下手。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玉米、大豆和小麥3種農作物的產值在2007年達到926億美元,美國也是上述3種農產品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其中一半的產值被農產品期貨買家持有,去年11月份以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投資市值從250億美元大增至650億美元。可以說,美國的氣候將會主宰這個百億元的市場,以及決定誰是贏家和輸家。「美國中西部今年春天的雨水較多。」讓彭啟明較擔心的是,有些農作物播種1、2個月才遇到大雨被淹,年底小麥的價格可能會漲回來,不過他相信今年最高價已經出現在4月間,就算漲也不會回到當時價位。而西部地區雖然發生大火,燒掉的面積也比往年大,可是對農作物沒有什麼影響。至於在颶風方面,今年預估的次數會比較多,「奇怪的是,自6月進入颶風季節以來,還沒看到任何一個。」對老天爺的事,彭啟明覺得還是多點耐心比較好。地圖往南移動,中南美洲也是全球重要的糧倉,像巴西是世界農業生產和出口大國,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大豆產量世界第二,玉米及菸葉產量世界第三。彭啟明拿起一杯咖啡說,「中南美洲我較注意咖啡的價格,慶幸的是它對天氣的敏感度沒那麼高。」咖啡通常只害怕極端的氣候,例如嚴重的乾旱,產量才受影響,他只看到今年初反聖嬰現象略強,但後來就平緩下來了,基本上咖啡豆今年表現一切正常,不容易看到大漲。
#@1@#接著談到中國,「今年初的雪災會重創它的林木業,受災的面積有280個台灣那麼大。」彭啟明認為對後續物價的衝擊,要持續關注,尤其華南地區又遇到連日暴雨,在廣西有很多工廠聚落一帶的山區已被封山,許多地方積水過一人深,影響到1000萬人,「只怕物價會蠢蠢欲動。」其次是米糧問題,彭啟明表示,「南方的稻米4月多才播種,怕的是颱風。」像這次卡玫基颱風襲台後,往地勢平坦的福建省去,只要下個100~200mm的雨,就可帶來不少災難。由整個中國來看,「長江以南,浙江、珠江三角洲是一期收成的稻米種植,怕颱風,若遇上,連沿海的魚獲量也受影響。」不過讓彭啟明比較放心的是,今年的颱風不會特別多,而且現在汛期已經過了,今年中國糧食供應正常。中國的米供應正常,那麼5月初遇到熱帶氣旋納爾吉斯風災侵襲的緬甸如何呢?「緬甸對外的資訊不是很流通,不容易掌握稻米實際生產量。」彭啟明指出,世界最大米倉的泰國供給相當正常,米價應該不會有大波動。有趣的是,菲律賓對稻米的需求逐年升高讓彭啟明難以理解,「它以前還是稻米出口國,這幾年變成進口國。」不過今年以來已經有7個颱風在菲律賓周圍形成,其中3個登陸菲律賓,各個都造成不小災害。至於歐洲地區的農業重鎮在南歐,要看有沒有熱浪來襲。彭啟明指出,前年熱浪襲擊西班牙,讓大宗出口的葡萄短收,價格上漲,去年則是襲擊希臘,今年到目前為止觀察熱浪發生機率不高。全球氣候暖化議題已成顯學,各類商品價格對氣候異常的敏感度增加,人們在抱怨糧價越來越貴、感覺生活環境慢慢改變的同時,仍然可發掘不同的投資機會,向老天借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