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始投入選擇權市場操作時,很多投資人總是不禁會對看盤軟體裡的一大堆符號與技術指標感到格外陌生,既不清楚每個數值代表著什麼樣的意涵,即便能夠理解,該如何運用到實務操作上也始終摸不著頭緒;所以總是容易因為太過陌生而忽略其重要性,就算當指標出現明確的買進或賣出訊號,卻擬定錯誤的策略,導致最後賠錢收場。
#@1@#儘管技術指標種類繁多又艱澀難懂,但其實隱含波動率是操作選擇權時一定要掌握的重要關鍵,因為這不僅是選擇權定價計算公式的一部分,可能於指數行情出現變化時,大幅影響手中投資部位的獲利情況,更是不少法人擬定操作策略時廣為運用的決策工具。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什麼是選擇權的波動率,大華期貨協理許春元表示:「簡單的說,就是統計學上的標準差(一般簡寫成σ),可用來觀察價格變動的變異程度。」若以2008年上半年每日選擇權的收盤價計算為例,平均日報酬率標準差約為1.1%左右,代表不論當天行情上漲或下跌,權利金價格至少都會擁有這樣的漲跌幅度。至於隱含波動率(一般稱為IV值)的部分,則是選擇權權利金當中,含有標的物價值變異程度的預期,在學理上的計算,是透過先決定波動率的數值後,帶入Black與Scholes模型中,便可分別得到買權與賣權的理論價格。
#@1@#不過在市場上的實務交易,許春元指出,價格通常是經由市場決定,所以若是將權利金與履約價等參數再度帶入B-S模型,便可反向回推得出一般所稱的隱含波動率。從計算過程可以看出,這個數據不僅代表著「市場預期」,也是選擇權定價的要素之一;因此進一步探討數值背後的意義,由於定價公式中隱含波動率是以年計算,假設隱含波動率為30%,代表市場預期1年的指數報酬變動標準差為30%,換算成月報酬率變動標準差約為8.6%,如果以台股指數7000點來說,便是預期當月指數波動幅度約有602點的空間。當我們掌握波動率與隱含波動率的關係與涵義之後,重點當然是在於要如何實際運用到選擇權的操作上。許春元說:「透過觀察台股在各個時候的歷史波動率變化,對應當下選擇權的隱含波動率數值搭配操作,一方面可清楚目前市場對未來行情走勢的預期為何,另一方面也可了解目前選擇權價格是否出現偏高或低的情況,從中發掘獲利契機。」
#@1@#從實務來看,許春元進一步指出,台股指數選擇權的隱含波動率,一般介於20%至40%之間,若以8000點為例,分別根據年化隱含波動率換算出月與日的數值,並與台股的波動率做比較(見附表),從中可看出選擇權的隱含波動率數值,通常會比台股的歷史波動率要來得大,反映出可作為市場波動能量的參考指標。舉例來說,3月20日若於台股指數低點買進高隱含波動率買權,只有在3月24日開盤時賣出才有機會獲利,因為之後的隱含波動率急速向下滑落,於到期日結算前,不論在任何時點出場,即便台股指數位於高檔,但手中買權部位卻都維持虧損狀態不變,造成賺到指數卻賠了權利金的窘境。
#@1@#當投資人對未來行情判斷出可能的趨勢後,若想透過操作選擇權獲利,許春元表示,根據操作目的不同,在擬定策略上通常可分成方向性與波動率2種,像是針對履約價的高低,或是以價差組合進行操作,便是屬於方向性策略的部分,至於上述內容便為波動率。但實務操作上應切記,做對方向其實是不夠的,還需在相對合理的隱含波動率時進行選擇權操作,才能讓操作多添一分勝算。投資人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期交所或是各大期貨公司網站計算隱含波動率,另外,許春元認為,也可觀察期交所從今年開始公布的VIX指數。簡單來說,VIX指數是將價平附近選擇權合約的隱含波動率取平均值,藉此當作整個市場的隱含波動率觀察(見附圖),因為可以反映出目前市場上投資人的投資情緒,因此俗稱恐懼指數。在實際運用上,像是2008年1月22日VIX值到達48後就維持在高擋,一直到3月20日之後才回落到30以下區間。如此差異反映出台股的波動程度,於1月22日至3月20日高低點相差高達近1700點,而3月20日至4月30日高低點相差僅約700點,充分展現VIX與台股波動的正相關,若搭配判斷操作,便能夠更清楚掌握當行情變動時應採取的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