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險自1990年在國內推出至今,從早期常見的7項重大疾病,隨著國人罹患文明病的增加,保險業者也不斷推陳出新,將重大疾病擴大範圍,另外將10多項特定傷病列入保障內,例如帕金森氏症、阿爾玆海默氏症、猛爆性肝炎等。現今民眾的平均餘命愈來愈長,加上中老年人罹病率高,龐大的醫療成本將成為家人的沉重負擔,更需要周全的醫療保障,故業界近年來推出的重大疾病險,幾乎都納入了多項特定傷病,從過去7項增加至20多項的疾病保障,無非是加強醫療照顧的第2張保單。
#@1@#多數民眾選擇重大疾病險時,如何比較主附約的分別呢?保誠人壽商品發展部協理郟慈惠表示:「若民眾已有壽險保障,可搭配其他附約如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防癌險等,達到完整的醫療保障,保費上亦較便宜。」國華人壽商品數理部協理李宗翰則表示:「若以主約投保部分有壽險保障,只要一經查證罹病,即先一次給付,以及身故時的理賠保險金,然而若投保附約,僅有罹病的1筆給付而無身故給付,民眾可先做好保單健檢,再決定重大疾病到底要以主約或附約型式投保。」此外,重大疾病險又分為定期險與終身險,長年期多保障終身,但保費略高於定期險,而中老年又是罹患重大疾病的高危險期,但定期險無法保障終身,則適合預算不足,但仍需提高保障的族群。郟慈惠表示:「像社會新鮮人收入不高,三明治族群的經濟負擔也較為沉重,可先以定期險方式提高保障,一旦預算足夠時再轉為終身險。」至於如何搭配其他醫療險種,李宗翰認為,重大疾病只要經過診斷確定罹患,且在保障範圍內,其保險金是一次給付。癌症險則是經過診斷確定罹癌後,先給付一筆保險金,再依照癌症的各項內容,例如住院、化療、放射線治療、療養等,按照實際的各種療程,給付定額的保險金,降低治療期間的負擔。醫療險則需住院及手術等各項實際的醫療行為,才能申請理賠,故不同險種之間,保障及理賠範圍皆不相同,民眾應評估是否有家族遺傳病史,以及實際的經濟狀況強化醫療保障。
#@1@#隨著國人平均餘命愈來愈長,民眾也日趨重視疾病預防與治療,國人10大死因中重大疾病即占了6項。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已超過76萬名民眾領有重大傷病卡,和1999年健保開辦之初的29萬人相較之下,人數成長逾10.6倍,平均每100位參加健保的民眾,便約有3位是重大傷病患者。而健保局1年高達4400億的健保費用支出,重大傷病患者即占了25%,不難發現,國人無論罹患重大傷病及治療費用,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平均每戶家庭開銷為71萬3024元,其中每100元有14元用於醫療保健,顯示醫療成本已成為國人不容忽視的重要支出。然而自從全民健保實施至今,仍有許多健保無法支付的費用,以住院為例,由於健保病房普遍不足,若想升等,龐大的醫療保障缺口便需要仰賴商業保險來補足。
#@1@#郟慈惠表示,民眾一旦罹患任何一項重大疾病,採用其他新藥或特殊治療方式的可能性很高,伴隨而來的是高昂的醫療費用,對家人來說是一筆臨時性的龐大支出,而重大疾病險提供「一次給付」的優勢,不僅及時解決燃眉之急,亦不會錯過及時就診的黃金期。除了實支實付型、日額給付型及混合型的醫療保單外,李宗翰表示,對於長期及高額醫療費用的疾病,便需要涵蓋多項其他特定傷病項目的重大疾病險來增加保障。民眾一旦罹患重大疾病後,不僅造成無法工作期間的收入損失,以及看護費用、長期就醫的醫療費用,都是一筆沉重的醫療開銷,唯有透過各種醫療保險的靈活配置,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猶如投資理財需善用資產配置,才能避免投資虧損的風險。現今民眾罹患各種重大疾病的機率增高,但健保給付項目與額度卻漸漸減少,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疾病死亡率降低,醫療照護期增加,醫療費用也相對提升,唯有將罹病的照護風險透過完整的醫療保障,降低對家人生活的衝擊。根據內政部統計,96年度國人的平均餘命,男性為75.09歲、女性為81.90歲,凸顯長壽的醫療保障比年輕時來得更加迫切,面對老年,唯有足夠的醫療保障,才能確保壽命延長帶來的疾病風險,因此不光是準備退休金,更需及早妥善規劃醫療保險,避免因醫療費用的龐大開銷,侵蝕長期累積的理財目標,擁有樂活的晚年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