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受到股市跌跌不休之影響,買氣急凍,熊市來臨的聲音蓋過牛市,但就在多空分歧之際,做為台灣房仲業龍頭品牌的信義房屋,卻傳出9月可能出現虧損的疑慮,不僅為台灣房市投下一顆震撼彈,甚至讓房仲業提早進入淘汰賽。
#@1@#根據信義房屋的公告,今年1~8月的營收資料,從3月總統大選,所創下9.42億元的高峰,一路下滑至8月的3.52億元,差不多又回到年初3~4億元的水平(表1)。8月份相較於3月份的業績表現,可說是腰斬又腰斬,連帶地,也影響到獲利,而9月份的營收要在10日前才公告,雖然信義房屋內部流傳,單月獲利可能出現虧損的訊息,但信義房屋發言人陳文祥在第一時間並不願證實,僅表示「不理想」,但堅持要等到公告日後再說。不過,依據信義房屋最近8季的營收及獲利表現可以發現,獲利的最高峰在2006年第4季,每股獲利高達2.18元,但2007年的第1季與第2季,明顯較2006年第3季的1.58元遜色,下半年則直接受到8月美國次貸風暴的衝擊,台灣房市也正式由多頭反轉而下,今年第1季的3月,因總統大選行情所帶動的另一波反彈波結束,在4月尚有8.05億元營收,但5月及6月營收,每月以減少1.7億元的速度下滑,也正式預告房市反轉向下修正(表2)。
#@1@#單由信義房屋的營收及獲利資料,為何能預知台灣房市的榮枯?據了解,雖然信義房屋目前的總店數只有220間,不及永慶房屋的462間及東森房屋的390間,但因為信義房屋是台灣房仲業的唯一上市公司,居於品牌龍頭,營收與永慶房屋不相上下。而信義房屋得公告營收及獲利,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由一鑑十,當房仲龍頭之一的信義房屋,9月獲利若真的出現虧損,那意味著,其他房仲業也好不到哪裡去!其實,信義房屋還不是最先敲響警鐘者,早在今年8月,台北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總經理李同榮就預告:「台灣的大小房仲業超過5千多家店頭,遠超過合理的4千家店數,在景氣持續下滑下,不排除在明年將進行一場嚴峻的淘汰賽。」
#@1@#但就未來景氣好壞,李同榮並不悲觀,他說,根據過去3次房市多空循環,房價拉回,平均下跌2~2.5成,整理時間約需1.5年,但其低點,一波會比一波高,因此,他認為,在加計通膨權數後,台北市因需求大於供給,也許短期上漲有壓,但拉回下挫的空間有限。此外,根據各房仲業所提供的店面家數統計,台灣9大房仲品牌到9月底的總店數,合計2194家店(表3),不到5000家的1/2,顯然市面上,還有不少不具知名度的房仲招牌,或者是單店經營者。李同榮認為:「在房市景氣好的時候,不管大、小品牌的房仲業者都有飯吃,但碰到不景氣時,若不是體質健全者,就難以避免市場的淘汰。」不過,他認為,雖然房市下滑將帶來優勝劣敗的血淋淋淘汰賽,但對長期發展上,不見得是壞事。
#@1@#不過,就在預售市場傳出建案「踢鐵板(銷售掛零)」的消息後,有關房仲業者在台北市大安區,業績「掛蛋」的傳聞甚囂塵上,不少在大安區設店的業者,都被同業緊盯著,有沒有店面收起來的情形;此外,市場上的耳語也不少,包括東森房屋、住商不動產及中信房屋,都被謠傳,指這一波不景氣的關店家數,超過2位數。住商不動產總經理室專案主任徐佳馨認為:「就房仲業以往的經驗,每年平均開開關關的淘汰率約為7%,尚屬正常範圍,而前2年則約在5%左右,至於住商,今年的淘汰率約8%。」有些加盟主也提出緩繳「月費」,或要求總部減少「月費」費用,但關門家數有限,以9月底的總店數,仍比年初多出10家。中信房屋行銷企畫部主任江龍名也表示,在房市不景氣時,過去高度擴張的店股東,可能會出現股權調整,有人會退出,若沒有人接手,在撐不下去的情況下,會讓售「頂店」,經過3~6個月,業績沒有起色,就會關門。而這時候,也最怕一些不肖房仲業經紀員,拿了購屋者的錢跑路,因此,他提醒購屋者,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買屋,最好能找有品牌的房仲業者,以免衍生不必要的交易糾紛。
#@1@#至於今年由北區房屋改掛招牌的台灣房屋,也被傳出桃園地區2、30家的直營店,單月的總營收才做幾十萬而已。台灣房屋副總經理謝萬雄表示,目前的確是不景氣,但從事房仲業25年以上,看過多次房市起起落落的總經理彭培業,早就嗅到不景氣的味道,因而調整發展腳步,在全省展店方面,不求快,但求穩健發展,此外,則同步加強房仲經紀員的訓練。幾乎每家房仲業者都有「過苦日子」的準備,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被問到房市前景看法時也指出:「台灣房市在1~2年內,將會進行盤整。」而就這次傳出的虧損問題,信義房屋陳文祥表示,由董事長周俊吉每月主持一次的周六早上7:30的一級主管動員會議,從9月起,已經改為一個月2次。除此之外,因應這波的不景氣,則加強各直營店面經營管理,以及經紀人員的服務訓練,加強蹲馬步工作。美商21世紀不動產經紀公司總經理王福連也認為,受到投資客退場,整體市場的業務,減少了4成,業務員普遍感受到不景氣,但這時愈要穩定軍心,除了加強各店的成本管控外,更要加強經紀人員的訓練,集中業務力量去深耕商圈,並多經營「自住型」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