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國家金融環境更扎實,經濟體質更健全,更提升國家競爭力,走上國際競技平台,金融改革之進行有其極必要。然而,金融改革本非易事,全盤考量國內金融市場生態及國際金融局勢變化,誠為金融改革成功之鑰。
#@1@#新朝政府上任後,為求台灣金融業能得脫胎換骨之機會,即將「新金改」列為重大議案。而「亞太金融中心」的推動計畫,尤為此間提升台灣金融業競爭力之突破性與建設性的重大措施。打造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推動計畫共有3大中心,包括:「亞太資產管理中心」、「亞太籌資中心」及「亞太金融服務中心」。3大中心各有其政策方向及衡量指標。然而,一個再好的計畫與措施,若沒有理想周延的「配套措施」,則必定引發諸多弊端與爭議,一切用心都將枉然。因此,無論政策目標、推行計畫乃至執行方案,都應有足夠完備的整體配套措施。
#@1@#「亞太金融中心」的建置,直接關係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力,也間接影響人民的幸福福祉。關心國是之餘,茲對「亞太金融中心」的推動,提供部分個人所思:一、「因時制宜、擇時施策」。國際資本市場大量萎縮,國際資金動能幾近停滯,「亞太金融中心」正需要資金流的大量挹注,因此,此時此刻應暫緩各項吸金的短視政策,否則恐怕付諸成本而徒勞無功;然而,各項基本配套措施的先期研擬磋商與準備工作,仍有其必需,等待國際景氣回溫,即立即推展進行。二、勿一味崇尚「大」。此次國際金融大瘟疫,墜地身亡的都是大型金融機構,諷刺性的告訴了我們,「大」不一定就「穩」。反而信心十足,大玩金融槓桿,終遭玩火自焚的潰亡命運。因此,對「亞太金融中心」的部分內容,宜做些許修正,例如:在推動「亞太金融服務中心」時,金管會主委陳樹以美國國際AIG集團為標榜,希望4年後至少要有3家全球前100大大型金融機構在台設立營運總部,此舉是否恰當,值得商榷。已知的是,在台唯一設立的AIG集團9月中已然被Fed資金挹注850億美元接管。三、勿過度「自由化、國際化」。此間金融瘟疫,有些國家受創較輕,如:歐盟(European Union, EU)的中歐與東歐新成員國家,由於該些國家股市及金融市場規模較小且成熟度不高,因此受此波國際金融動盪之影響,幾乎毫髮未損。這似乎告訴了我們,在金融自由化、國際化與風險曝險(exposure)之中,的確存在兩難現象,如何能允執厥中,取得最佳利基點,實為一大學問,更有待考驗政府施策智慧。
#@1@#四、嚴格的金融監理。這回國際金融大海嘯的種因,是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過度相信大型投行的金融專業實力,而大肆運行自由市場經濟的「銀行自律」所導致的極端惡果,因此金融監理成了當下政令單位所相信的一把最能遏止金融風險發生的利器。另外,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在「貪婪」的本質上,所可能操作的商品項目恐會過於風險,我國相關政策機構應做好最嚴格的把關與監督,必要時,進行各項金融商品的細部分析,尤其諸多檔次上架的基金商品,其內含組合標的,應予以深入追蹤,必要時針對某些超風險商品予以設限,唯穩健基金商品投資組合(portfolio)的內容,投資人才能真正受到保護,國家金融危機也才得以適時防範。五、完備周延的配套措施。要讓國內金融業者的管理資產規模快速成長,籌資之穩定性與效率性更為加強,而金融服務的品質更為提升,完備周延的配套措施相當重要。一些如賦稅調整、資金進出及新金商品的研發等配套措施都要有整體完備之考量,因此跨部會協調相當重要。為使順利達成亞太金融中心的目標,金管主委曾表示,諸多配套法案,如台灣交易所控股事業條例專法、資產管理發展條例、金融服務法等多項相關法案,都將會於年底前完成,年關將至,我們拭目以待。
#@1@#六、供給面的配套加強。政府想要建立亞太金融中心,除了以減稅吸引資金回台創造市場需求之外,供給面也應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配以成功打造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供給面關鍵因素,包括有:我國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訓練、金融服務或商品品質的包裝與形象提升、金融法規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及至政府金融監理制度的推行效力與能力……等。培養富國際觀與外語人才的普民素質七、富國際觀與外語人才之訓練。除了金融專業人才的培訓,我認為培訓有足夠富含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的菁英人才,才是推行「亞太金融中心」的核心任務。臺灣人聰明絕對有餘,唯臺灣人本的國際化程度尚稱不足,臺灣人外語的訓練亦有待再加強。臺灣人的聰明智慧,由各中小企業的成功生存立基,便可看出;即使走上士林夜市一趟,也可感受出臺灣人事業經營之智慧與技巧。只是,富含國際觀與外語能力的普民素質與專家人才,都仍不足夠。在國際觀與外語人才都不足夠的情況之下,再好的國際化政令方案,我們都只能以本土經營型態為之,或者頂多稱之為「大華人區金融中心」罷了。人生有起伏、景氣有循環(business cycle)。世界仍在不斷的運行著,再壞的場景終會過去。打造「亞太金融中心」的願景有其必要,讓我們枕戈待旦、蓄勢待發,只要時機運轉,便是我們努力衝刺,傲向全球展現實力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