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指數,脫口就有一大把,比如幸福指數、物價指數、上證指數等等。顧名思義,指數就是衡量某一類物件的資料工具。通過指數的結構變化和運行規律,人們可以對其未來進行預期判斷,這就是我們熱中於構建指數的主要原因。早在199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撰寫了一部著名的暢銷書《數位化生存》。該書描述了21世紀乃至未來社會的數位化生活模式,其實就是虛擬網路世界的現實化與生活化。數位化生存是對未來的預期,但這種預期也是建立在資訊指數的研究之上發現的。因此,與其說是數位化生存,不如說是指數化生存。
#@1@#在我們身邊,各種指數模型紛繁蕪雜,從大眾民生到高科技領域,無所不有。目前最受關注的個人理財領域也湧現很多研究類型的理財指數模式,其中今年6月份中國工商銀行首次發布「工行投資理財指數」十分矚目。該指數測量的是城市居民基於對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和未來生活的預期,進而表現出的投資理財意願的強弱程度。從某種角度來看,理財指數是幸福指數的一個細分因素。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所謂「幸福指數」,就是衡量民眾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而理財則是民眾幸福感受的一個重要指標。相比而言,一個會理財的人幸福感比不會理財的人強烈。尤其是在社會壓力與日俱增的今天,個人理財指數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的好壞。
#@1@#打個比方,小張和小王月薪都是1萬元。小張擅長理財,每月都做基金定投或定期購買金融理財產品;而小王疏於理財,每月領了工資放在銀行存摺上。小張的資產不斷在增加,慢慢地實現了很多生活目標,比如買房、買車、籌備了孩子的教育基金。相反,小王的資產則遭受通貨膨脹而縮水,很多生活目標都無法實現。可想而知,小張的幸福指數肯定比小王要高出一大截。拚命工作,如此賺錢是非常辛苦的;而堅持理財,讓錢賺錢則輕鬆多了。十七大明確提出「增加財產性收入」,目的就是鼓勵民眾積極理財,參與金融市場投資,享受金融發展的成果。為了更加清楚了解理財指數,有效提高財產性收入,增加民眾幸福感,不妨對理財指數四大要素做一個簡單的解讀。個人理財指數包括理財意識、理財知識、理財技能、理財環境等。
#@1@#理財意識,是指個人理財觀念和對理財的重視程度,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根本就不重視理財,就像上文提及的小王一樣,其理財指數勢必難以樂觀。理財知識,是指某個人對理財市場的認知程度,涵蓋消費理財、創業理財、金融理財等三個方面。理財技能,是指在理財方面實際的操作性能力。有些人雖然沒有足夠的理財知識,卻具有非凡的理財技能,尤其是在消費理財和創業理財方面。但對理財市場認知越深,越能提高個人理財技能。理財環境,是指個人所處的家庭理財環境和宏觀理財環境。向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與和諧的家庭財務關係,可以推動個人的理財積極性,反之亦然。
#@1@#以上四個因素是相互關聯的。要提高理財指數的話,首先要重視理財,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觀念;其次是建構一個好的理財環境(宏觀理財環境則必須順勢而為);最後則要加強理財知識的學習,培養理財技能。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深入,很多人難以深入學習理財知識,無法參加理財技能培訓,這無疑為其家庭理財造成一個巨大的障礙。所謂「術業有專攻」,理財師做為理財行業的專業人才,能夠有效地為需要理財的市民提供優質的理財服務,從而彌補市民在理財知識和理財技能等方面的不足,走向財務自由。